这十年·奋斗在路上之大国工匠|李万君:焊枪在手 匠心闪耀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这十年·奋斗在路上之大国工匠|李万君:焊枪在手 匠心闪耀

来源:中工网
2022-10-12 07:17

中工网记者尹文卓

李万君最近很忙。作为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转向架制造中心焊接车间电焊工、中车首席技能专家,他不但要赶回因年初疫情耽误的生产进度,还得组织最近的员工考试。面对中工网记者的采访,身着工服的李万君热情的面容下显露出藏不住的倦意。他身后工作室的展示架上不但能看到他获得的各种荣誉、人生经历写成的书籍,还有四块“匾”。那是他用焊枪“绣”的,每个字都铿锵有力,笔画上有如龙鳞一般层层叠叠的焊接痕迹,宣告这不同寻常的“艺术”。

从业35年来,李万君始终坚守在焊接岗位一线,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我国高铁焊接专家,总结并定制了30多种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近十年来,李万君当选首届“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dfd0038ae678c41538be48d8de04d4d

2016年“感动中国”,他是唯一的产业工人

“我也没寻思能感动中国!”说到2016年“感动中国”,李万君难免有些感慨。

李万君得知自己成为感动中国候选人的消息不是通过官方,而是弟弟给他发的消息,提醒他快发朋友圈。李万君点开投票页面,看了另外十九个人的事迹。得知其中有两位已经牺牲时,他不禁红了眼眶,连忙给弟弟回消息。他说:“我就是一名技术工人,国家给了很多荣誉,活都是应该干的。人家才是感动中国。”

2007年他在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面前实现“技术突围”,并在之后的十几年间一次又一次实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积极参与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这些,在他口中都成了轻飘飘的一句“一名技术工人该干的”,即便在厂里、公司中的同事纷纷投票支持,他依旧不认为自己应该“感动中国”。

直到有人说“李万君是感动中国这届唯一的产业工人”时,李万君才意识到,感动中国这项荣誉,不仅是他李万军个人的,也是属于全国千千万万产业工人的荣誉。

那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李万君和妻子掏出手机,点开了投票页面……

坚持30年不挨“扣”

35年前,李万君志高一毕业就进厂子,当了水箱工段的电焊工。“远看像逃难的,近看要饭的,仔细看是水箱工段干电焊的。”这句顺口溜,说的就是他们这些焊工。

当时用的还是老式焊条、电弧焊,20多个焊工电焊机一开,工作间就乌烟瘴气,10米之外看不见人。

李万军告诉中工网记者:“那时候一个月发仨口罩,绦了布(纱布)的,还不管事儿。”白白净净的小伙子,干一天电焊下来,鼻子里熏得黢黑,工作服上也烧得都是大大小小的窟窿。不到一年的时间,跟李万君同岗位的28个职高同学,调走了25个。

“环境很差,烟熏火燎。说句心里话,打心里不愿意干。”李万君也找到父亲,想让他帮忙给自己调一个好点儿的工作。用他的话说“都想坐办公室”。父亲不但没有同意,还劝他:“你职高毕业没啥文凭,你要放弃技术,这一辈子一混就过去了。”

李万君当时对父亲“把焊接学好,踏踏实实干点儿活儿,将来也会有出息”的劝解不以为意,更没想过要当劳模。他仅有的小目标就是不被扣钱。那时,焊漏一个水箱要扣5毛钱。“五毛钱能买一兜饼干呢!”李万军说,“我当初就是想当一个合格不挨‘扣’的焊工,没想到坚守了30多年,就发生质的转变。”

“外国人能干的活,我们也能。”

“当时我一听,脸腾地就红了。作为客车厂第一高手,你都焊不了,别人怎么焊接呢?”李万君中午饭都吃不下了。

那是2007年,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使得旅客列车最高时速达250公里,并在中车长客试制生产。

该车型第一个转向架是李万君焊接的。但外国专家来做首件鉴定后连连说“No”,指出里面质量缺陷太多了,有开裂翻车风险。不仅如此,他们一边技术封锁,还一边说“风凉话”:“你们中国对于这样高精尖的技术,就只能依赖于进口,因为你们达不到我们所检验的标准,所以想要发展高速列车,技术必须进口。”。

“我也挺上火的。”李万君说,他心里憋着这股火,同时也在想“外国人也是人,只要外国人能干的活儿,我们中国就一定能干出来”。

半个月来,李万君像个新来的学徒一样,抛开曾经的荣誉、骄傲,心里一遍遍地想着焊接标准,焊接部位、控制熔深、少接头、少瑕疵……极高的技术要求和苛刻的检测过程,让李万君一度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想过要请教当时的外方的检验专家,但对方明显什么也不愿透露。

“一次机会,我发现焊枪嘴挨到大管子根儿没事,慢慢移动步伐转圈,能够边焊边走。”李万君对记者说得轻描淡写,但周长六百毫米环口的周围有横梁和其他零件在旁边成为焊接障碍,别说边焊边转圈,就算拿着毛笔沿着画一圈,都未必能粗细一致。

最终,李万君一焊枪一气呵成、一个接头都没有的“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保证动车组转向架的批量生产,并且制定了属于自己的“中国标准”。

攻克250公里旅客列车转向架核心技术后,李万君并没有停下脚步。2015年,他带领的攻关团队就开始紧锣密鼓开展时速350公里的中国高铁复兴号,也就是当时被称作“中国标准动车组”的试制工作。

转向架侧梁扭杆座的空间曲线焊缝必须以零缺陷通过100%射线探伤检查。“以前我们借鉴国外的技术,现在没有国外的技术可以借鉴。”李万君回忆,刚开始焊8个扭杆座都不合格。李万君只能带着徒弟无数次地打磨、测试。最终,他们总结出的“一枪三焊”操作法,克服了转向架侧梁扭杆座不规则焊缝等难题,确保按期投产。

转向架焊接岗位上,他先后参与了我国几十种城铁车、动车组转向架的首件试制焊接工作,总结并制定了30多种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技术攻关150多项,其中31项获得国家专利。

自编教材传授技能,培训焊工2万多人次

除了技术创新,李万君也很看重新人培养。

2007年中车长客刚开始生产高铁列车时,就出现了焊工短缺的问题,需要补充400多名转向架焊工。

“当时要找德国焊接专家培训。人家制定计划是培训两年,严重制约中国高铁发展。”李万君告诉中工网记者,专家从德国一起飞,就要以小时计费,成本太高了。

于是,公司决定采取校企联办自主培养焊工,李万君也被层层推举为总指挥。

“工人也能变老师!”得知消息后,李万君别提多兴奋,连忙去各大书店买专业书籍。但几天过去了,始终没找到合适的教材。

“那时候中国高铁刚开始生产,还没有这些培训的书。”李万君笑着说。后来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焊接经验做成PPT,详实、细致地为学生进行讲解。

“孩子们也是非常着急,学得非常快、非常好。”李万君说。最终,400名校企联办的学员全部提前半年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

“老外还说呢,你们在哪个国家培训的?有这么好的培训机构?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是一个职高毕业的学生培训出来的。”提到这一点,李万君由衷感到骄傲和自豪。

后来,公司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李万君以此为平台,培训了许许多多优秀焊工。从2010年至今,组织集中培训400多次,累计培训焊工2万多人次。

李万君带徒弟不仅传授技能,还通过自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故事和言传身教帮助他们理解“360行,行行出状元”的真正含义,教会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只要我们用工匠精神把每天的工作干好、干精,都会走出精彩的人生。”

责任编辑:刘英杰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