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201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卫建平:与毫厘较量的技术达人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很多人都认为工人是个力气活儿,其实我们做的每一个工件,都是在和0.01毫米的误差较量。”一项枯燥的活计,被卫建平干得有声有色——

劳模风采·201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卫建平:与毫厘较量的技术达人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8-27 07:28

  【北京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巡礼之二】 

  原标题:“很多人都认为工人是个力气活儿,其实我们做的每一个工件,都是在和0.01毫米的误差较量。”一项枯燥的活计,被卫建平干得有声有色——(引题)

  卫建平:与毫厘较量的技术达人(主题)

  “数控车床操作工”对于外行来说是个陌生的行业,北京首钢机电有限公司卫建平职工创新工作室的领军人卫建平从23岁起接触数控车床,30多年间一直和这些“大家伙”搭伴干活儿,从普通工人一步步成为高级工程师,也收获了一系列荣誉:首届北京十大工匠、中国质量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他的工作室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勤学苦研,从纯手工到编程序

  1984年,卫建平从首钢技校毕业,进厂当钳工。两年后,他考取了首钢公司机械制造工艺大专班,毕业后进入公司机械厂当上了车工和铣工。

  别人不理解,“大家都是按部就班从学徒工干起,到时间就提级加工资,学不学又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几年后,机会来临的那一刻。

  1989年,首钢机械厂要加工一件形状比较复杂的工件,设计图纸出来了,但没人能把这个工件加工出来。厂里找来当时技术等级最高的八级老车工,用传统机床干了6天,最终工件还是废品。老师傅摸着紫铜工件,一言未发,默默地离开了。看着老工匠黯然离去的背影,卫建平的心被刺痛了。

  因为材料比较特殊,是紫铜,加工粘刀,其次零件结构极其复杂,内孔各部尺寸相互关联,但又无法测量,加工过程中由于刀杆长度近400毫米,造成刀杆刚性下降,尺寸精度很难控制。当时,首钢机械厂已经有了数控机床。卫建平琢磨着,人工做不出来的,机器能不能干?他决定用数控机床试一试。操作数控机床要先编程,由于那时的存储模块内存很小,能存5000个字符,只能采用变量编程的方法节省存储空间,最终在加工工艺方法、工件装夹和刀具几何参数上做了改进,并且从程序的刀具路径上做了非常规的改变,卫建平对照着使用手册自学,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学习编程。三天三夜后,程序编出来了,工件也做出来了。于是,厂里的第一代数控机床操作工,非卫建平莫属。

  编程需要计算机知识,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还是个新鲜事物,更别说编程了,没人教、也没人懂,其后卫建平利用四年半的业余时间修完了计算机应用专业,并取得了计算机应用大专学历。

  迎难而上,攻关破解生产技术难题

  卫建平在冶金数控技术领域攻关完成了薄板坯连铸机结晶器铜板的加工——德国西马克技术,之前一直从德国进口,难度是在1530×1100×110的铜板上加工32个25毫米宽的不规则槽,槽最深处100毫米,关键点是加工过程中怎样克服变形,加工质量达到德国西马克SN200验收标准,获得外方的好评。此项目获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奖,现在已国产化,产品已用到本钢、唐钢和珠钢等多家企业。

  攻关完成了在数控立车上加工无进刀槽的双线变螺距螺纹,充分发挥数控机床潜力和利用率,获全国数控机床应用工艺方案征文大赛一等奖。攻关完成了连铸机核心部件扇形段框架的高效加工——德国西马克监制产品,使企业产能效率达到国内顶尖专业制造厂家的水平,由于加工技术创新,加工精度等级提高,产品合格率从之前的69%提升到99%,从原来的每年加工30套提高到了300套,生产效率是原来的10倍,仅加工机具一项每年可节约资金200多万元,多创利近500万元。该项目获第三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

  卫建平在首秦公司400板坯连铸机制造过程中,利用信息化及计算机仿真加工技术,提升整体工艺制造水平,实现了“一键式”操作模式的创新,远程监控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对现场实际加工状态包括主轴转速、切削进给、功率负荷、机床报警故障等进行真实记载,实现了实时、全方位的视频监控。信息化及仿真技术在冶金装备高效化加工中的开发与应用获首钢科学技术奖,该项目获第四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国内首先采用三维建模软件和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仿真配管,有了操作前的虚拟装配,使极其复杂的装配过程简单化,可提前预制,工效提高10倍以上,废品率从过去的30%降到现在低于1%,实现了智能配管和智能装配。

  示范引领,建设人才培训基地

  卫建平不仅有技能人才序列的高级技师职称,还有专业技术人才序列的高级工程师职称。既念过技校、也读过大学,还编写过十几本数控类教材,这样的技能、技术“两栖”经历,让卫建平对于新一代工人的培养有着自己的独到看法。

  “技校毕业生操作熟练,但知识方面有欠缺;大学毕业生虽然知识丰富,学东西快,但是操作技能有待提高,我们需要的是既有知识储备,又有操作技能的工人。”对于工作室里的两类新人,卫建平都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如今,工作室已经培养出上百名技能人才。为了促进产学结合,实验室开展了校企合作,通过组织现场课堂、导师带徒、技术难题会诊、技术研发等多种活动,开展技术攻关改造和技能培训。

  通过组织现场课堂、导师带徒、技术难题会诊、技术研发等多种活动,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能培训。在卫建平的带动与指导下,先后培养出数控车工技师170人、高级技师42人;数控铣工技师32人、高级技师13人;加工中心操作工技师76人、高级技师27人。

  卫建平在冶金数控技术领域成效卓著,工作室荣获全国钢铁工业先进集体。工作室成员刘琪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工作室成员宋军贤获北京市技术能手称号和首都劳动奖章。(王宣凯)

责任编辑:刘英杰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