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汇·第一届津门工匠|沈忠麟:追求极致创新的"铆工匠"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工匠汇·第一届津门工匠|沈忠麟:追求极致创新的"铆工匠"

来源:北方网
2022-11-05 10:25

原标题:

沈忠麟:30年手艺人 追求极致创新的"铆工匠"

“津云”—前沿新闻记者赵颖妍

天津北方网讯:他在铆工岗位上默默耕耘30多年,始终不忘初心,以对自己职业的忠诚和对产品精益求精、品质唯先,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激励自己不断成长;用不懈的努力和令人信服的手艺,把本职工作做到了极致。他就是天津市天发重型水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三车间铆工组组长沈忠麟。

沈忠麟工作中精益求精

正是他30多年来坚持不懈对加工方法不断改进优化的极致追求,今年50岁的沈忠麟曾被评为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2010年天津市劳动模范,2016年更是荣获首批“津门工匠”荣誉称号。

立足岗位 勤学苦钻练绝技

1983年,年仅17岁的沈忠麟顶替父亲进了当时的天津天重重型机械厂,被分配到铆工车间,在天津“铆工圈”有名的雷洪声师傅手底下学徒,由此,打开了从事一辈子铆工匠的手艺世界。1999年,天重宣告破产,有着铆工好手艺的沈忠麟被新改组的天发重型水电设备公司留了下来,这让沈师傅扛起了企业焊接工种的大旗。

30年来,沈忠麟持续钻研学习

进入重组后的天发重型水电公司后,沈忠麟被任命为三车间铆工组组长。他们组所干的铆焊件是水电产品的第一道工序,它的质量和进度直接影响后序加工和产品整体质量,沈忠麟深感自己肩上责任重大。虽然,在外人看来铆工工作没有多大技术含量,干的是焊枪、铁板、大榔头的“大老粗”活,但走进他们的工作,就会改变固有的印象和观念,体察出铆工匠的手艺道儿。从小就喜欢技术、追求极致的沈忠麟暗下决心:我不能仅凭热情和实干当一名“大老粗”好员工,一定要干出样来,做一名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员工,修炼成一名响当当的铆工匠,当好班组的带头人。

天发重型水电公司主要生产多种型号的混流式、轴流式、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俗称水电产品)。刚接触水电产品时,沈忠麟遇到了许多不懂不会的问题。为了尽快熟悉产品,他反复看图纸、查资料,了解产品结构和工作原理,找技术人员借来各种与铆焊相关的标准、规范等资料和专业书籍认真阅读,刻苦钻研产品知识。凭着这股韧劲和钻劲,沈忠麟用较短时间就将水电产品铆焊要领烂熟于心,并在铆焊操作中注重融会贯通,运用绝窍科学巧干。工作中,焊接后钢构件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变形,需要由铆工做最后的“整形矫正”才算成品。对于矫正这一难中之难的技术问题,沈忠麟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一眼就能准确判断欲矫正位置和使用火焰矫正所需的温度及速度,能漂亮地做到“手到病除”。他的这手绝活,让人钦佩不已。

沈忠麟常年一线工作,做好“铆工匠”

敢为人先 勇于创新解难题

近年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公司水电产品结构不断变化,凡是投产新的机组,任务都会交给沈忠麟所在的铆工组来完成。艺高胆大的沈忠麟则带领组员迎难而上,在创新的路上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先后研制、改造工装胎具6项,改进工艺2项,自主实施合建11项,独立完成的“切割轨道装置”和参与完成的“V形筋加工工艺”2项成果取得国家发明专利。

转轮是发电机组的核心部件,一直被哈电、阿尔斯通等几家大型水电公司垄断,天发重型水电公司以往每年生产10多台水电机组,因此需要10多台转轮,这些转轮全部委托外协加工。每台转轮重5吨左右,每吨外协加工费就要20余万元。不仅价格高,还要受制于人。为了降低成本,获得自主制造技术,天发水电公司决定自己生产加工转轮,这一攻坚任务责无旁贷地交给了沈忠麟所带的铆工组。沈忠麟接到任务后,带领组员根据图纸一步步还原生产过程,一遍遍研究生产工艺,一次次试验操作,开动脑筋研制出可以活动的工装。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月的摸爬滚打、反复实践,终于研制成功,彻底实现了公司转轮加工零的突破。现在公司自己加工一台转轮所需成本只有2万余元,比原先的费用足足减少了10倍。

沈忠麟爱琢磨,工作中不固守传统的加工方法,敢于用创新的思维向传统挑战。每天下班后,他习惯于回想当班情况,分析哪个环节处理的不到位,哪些地方可以再改进。日积月累,创新思路就宽了。比如,针对用手工操作切割厚板圆锥筒坡口费时费力的问题,他研制了一个磁力柔性轨道替代了手工操作,使切割质量、速度发生了质的飞跃;切割三溪口电站机组外锥厚100毫米、直径10米大法兰,传统方法采用单瓶供氧,需频繁更换氧气瓶、点火,切割一件需4—5天。他自制了一个小三通,将氧气管接在两个气瓶上,当一瓶气将要用完时,打开另一瓶,使火焰保持不断,大大提高了工效,仅用一天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切割任务,而且外观比以前更漂亮。这两项切割配合应用,取得了专利,同时在2013年被评为天津市“职工先进操作法”。

传授技能 带好工匠团队

沈忠麟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作为班组长,他不仅要干好自身工作,更要身先士卒,带出一支学习型、创新型的工匠团队。

工作中,他把培养青年工人作为自己的职责。天发水电公司聘他为铆工导师。他将数十年工作中总结积累的“火焰矫正部位的确定”、“焊接变形量的控制”等经验和窍门,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在百利集团开展的“师带徒”活动中,他荣获“拜师学艺好师徒”(师傅)十佳称号。他带出的15个徒弟,个个成为独当一面的生产骨干。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他还肩负着三车间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军人重任,每年带领车间创新团队完成多项攻关成果,带出一批创新能手。他带领的铆工组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集体和全国机械工业职工技术创新“示范班组”荣誉称号。

一路走来,小沈变成了老沈。在30多年的工作中,沈忠麟一如既往地在生产一线实现着自己“技能强企”、“技能报国”的矢志追求,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原载于2017年5月3日北方网)

责任编辑:刘英杰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