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汇·第一届贵州工匠|“傩痴”秦发忠和他的艺术展览馆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工匠汇·第一届贵州工匠|“傩痴”秦发忠和他的艺术展览馆

来源:中工网
2022-11-01 17:29

“傩痴”秦发忠,是贵州省首届十大“贵州工匠”之一, 2006年,他自掏腰包拿出600多万元,建起了安顺屯堡傩雕文化艺术博物馆。

就是这样一位有着传统手艺的农民工工匠,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追寻着对傩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宏大理想。

微信图片_20221101171902

秦发忠的博物馆,是一座屯堡建筑风格的四层小楼,建筑面积1300余平米。馆内摆放了数百个形态各异的傩雕面具,有安顺地戏面具、仡佬族、苗族、彝族等民族的傩戏面具、阳戏面具、撮泰吉面具等。

“地戏起源于古代傩,以歌颂精忠报国、尚武精神为主题,因此,地戏面具多以古代战场历史英雄的相貌来制作。” 秦发忠说,博物馆虽然刚刚建成,但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傩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为此他深感欣慰。  

“我从小跟随祖辈学习地戏面具雕刻,十多岁时,背着自己雕刻的面具到上海、杭州等地售卖,被人问到地戏面具的起源等问题时,我完全不知道如何应答!”

微信图片_20221101171907

“傩痴”秦发忠,是安顺地戏面具雕刻传承人中胡、周、秦家族中的秦姓传承人。秦发忠虽然赚了钱却深感自卑、遗憾。于是,他一边拓展他的生意,一边走上了考察、研究地戏文化乃至屯堡文化的道路。

1996年至今,秦发忠收集整理了十几部屯堡地戏说唱历史剧本,发表学术文章数十篇,并被邀请到各地讲学,被称为“将地戏面具雕刻技艺与文化相结合的第一人”。

越是对内在文化的深入了解,秦发忠越是意识到传统文化生存的危机。他认为,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再过20年后,传统的地戏和面具雕刻都将消失。为此,秦发忠逐渐萌生了自己建一座傩文化博物馆的想法。

微信图片_20221101171910

当记者问到,他投资建馆的钱从何而来时,他说主要是用公司年收入,今年达到3百多万。“修建这个博物馆,打算以商养藏。可是我现在还负了很多债,今年算起来陆陆续续又投资了一百多万,有点超出了最初预计。每一年要开支的钱都很多,比如徒弟单干,我不但要帮助他出售面具,缺钱时还直接把材料先让他使用。作为师父就应该这样!” 秦发忠笑着说,但他的笑容却显得并不轻松。

“不是所有的民间艺人都有他这么好的平台!”秦发忠感叹道。作为一个传统手工艺人,他是十分幸运的,如今,有多少传统手工技艺正在面临消亡,作为傩戏的守护者,安顺傩文化得以保护和推广,必须感谢两股力量的支持,一是北京傩文化协会的专家,二是中国人类学学术机构。正是这样,才让安顺的傩文化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从而获得很多的帮助与宣传。

微信图片_20221101171913

秦发忠真诚地说,他要感谢工会为他们建起了农民工之家、劳模工作室。

以前员工都是农民,从没意识到工人身份。他们现在有了家的感觉,每年工会都会对困难职工、两节进行慰问,让大家感受到了一种温暖。“一边养活大家,一边保护傩文化,过程中感觉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帮助和关怀,我们大家就不孤独!” 秦发忠说这话时眼中是满满的感恩之情。

(原载于2016年11月29日贵州省总工会微信公众号“81号工馆” 劳动时报全媒体记者曾艳)

责任编辑:李方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