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汇·第二届北京大工匠|赵海伟:以刀为笔的雕漆技艺守护者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工匠汇·第二届北京大工匠|赵海伟:以刀为笔的雕漆技艺守护者

来源:人民网
2022-10-25 14:34

原标题:

赵海伟:以刀为笔的雕漆技艺守护者

北京继古雯风文化艺术中心工艺师赵海伟,从事雕漆创作已经10多年了,他始终坚持以初心致匠心,在专业技法上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参与了业内多件重量级作品的制作,其作品获得金奖2次,银奖1次,铜奖1次,被授予“石景山区技能人才”荣誉称号,成为北京雕漆一线技术工人中的代表之一。

LOCAL202106031129000594109751080

匠人一刀十年功

雕漆工艺师赵海伟1984年出生于河北。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有着内敛、朴实的性格,爱观察草木的本色之美,静听树叶窸窣、虫鸣鸟叫。他从没想过自己的人生会跟雕漆艺术产生联系,只记得父母曾说过“人要有一技之长”。

长大后为了生计,他学过汽修,也做过两年的家具安装工。那段日子用他的话来说“很苦”。这“苦”有两层含义,一是工作辛苦,还有一定的危险性;二是心里苦,他总觉得,这辈子要找机会学一个能够安身立命的真本事。

2009年的一天,赵海伟偶然听亲戚提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文乾刚的工作室正在招收学徒工。虽然此前从来没听说过雕漆,但从亲戚口中得知,这是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而且文老师是国内数一数二的雕漆大师的时候,他的心还是一下子被触动了,决定去看一看。第一次零距离观察那些巧夺天工的雕漆作品,他被震撼了,下定决心一定要学这门技艺。

雕漆工艺常用刀法有平雕、浮雕、镂空雕等。由于材料软,刀活儿讲求一刀到位,不能一点点反复。此外还分上手与下手,上手负责主题浮雕图案,比如山石、树木、花卉、人物;下手为锦纹雕刻,即用不同弯度形状的细密线条来表现天、地、水等环境背景。

赵海伟着急学雕刻,但没想到的是,雕漆的雕刻刀很特别,按照传统,必须自己亲手制作。所以学雕漆的第一步,就是学做种类和大小型号各不相同的几十把刀,更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他第一天竟然一把刀都没做成。

做雕刻刀需要先把弹簧钢条拍成两面平的钢片,然后打磨刀型,最后再磨出刃口。赵海伟一上手不是打得太薄,就是打得过厚,可雕漆用的是刀尖儿,刀片薄厚不合适,一旦折了,就得马上再作一把。

为了尽快掌握做刀的诀窍,他每天在工作台练8个小时,别人下班了他还在一直做。连续一个月,他终于掌握了技巧,可手也得了腱鞘炎。不过,看着一套专属工具做了出来,赵海伟心里一下有了自信。

其实,赵海伟当时并不知道,做雕刻刀是基础工作,也是一种考验,既考验动手能力,也是考验心态。文老师要看看这批学员里面谁能够沉下心来学手艺,赵海伟通过刻苦努力得到了认可。

在此后的漆板雕刻练习中,他全身心投入进去,作品迅速显露出过人的灵气和严谨的法度。由此,他第一个被文老师从学员中挑选出来,可以和老师傅们一起参与制作大型屏风。赵海伟倍感荣幸,他谨记着老师傅说的:雕漆这个行业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与坚守,在作品上的一刀一划体现的都是匠人的功力,必须要有“敬畏、认真”的心态。

匠意雕镌勤为径

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往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一般要经过设计、制胎、作底、髹漆、画工、雕刻、抛磨等十余道工序,每道大工序下还会有十几道小工序。雕刻技法大体包括刺、起、片、铲、剔等。

为了尽快掌握全套雕刻技艺。赵海伟经常去请教各位老师傅。在参加重大题材创作时,无论是负责漆面的打磨抛光,还是辅助部分图案雕刻,抑或者帮着漆工师傅调漆做底涂漆……只要能上手的环节,他都积极参与、尽心尽力,他相信天道酬勤的道理。

《剔红居庸叠翠屏风》耗时4年制作,该作品高2.55米、宽4.26米,画面雄浑壮丽,赵海伟在文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该作品的制作全过程,他的技法也获得了跨越式的成长。

2014年在APEC北京峰会会场展出的《九扇百草屏》,作为“中国符号”,向世界展示了深厚精彩的中国传统文化。这组雕漆剔红屏风,高2.8米,宽约4.8米,以《神农本草经》里的花卉、草药等百草图图案为主,单是涂漆就涂了400道,历时3年创作,充分体现了雕漆传统工艺的繁复。该作品是赵海伟参与的部分层次分明、刀法利落、底平整、线规矩、锦纹均匀,其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也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首肯。

好的雕漆作品,不仅需要有过硬的刀工技术,还要有良好的悟性。只要有时间,赵海伟就不断地观摩各种雕漆作品和原始图纸,体会优秀作品的层次感、立体感和布局灵感。他的刀法也日益成熟,尤其在创作建筑、景物主题时,因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大方而广受肯定。在雕刻《颐和园胜景》屏风过程中,文老师安排赵海伟主刀雕刻主要建筑。北京雕漆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马宁还带着赵海伟等提前到颐和园进行了一次采风,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与自然的互动、以及对手艺的虔敬。最终,这个历时两年创作的作品,在北京工美杯获得珍品奖。

匠心造物梦为马

“工笔精刀摹美人,环姿燕色幻如真。晶莹髹漆千层罩,月里嫦娥羡几分。”这首诗描述的就是雕漆的制作技艺之精湛与成品的精美绝伦。人们惊叹于精美的雕功时,可能并未注意到雕漆艺术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

在雕刻前,通常胎料上每着1毫米厚的漆,都要刷15至20道,每刷一道漆,就要在“窨房”中阴干,按一天一道漆的进度,也就意味着需要15至20天才能完成这一毫米厚度的积累。以至少达到5毫米的厚度才能够进行雕刻计算,光是着漆这一道工序就要花费百天乃至更多的工夫。正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的人,才能从容地去雕刻,真正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入行以来,赵海伟怀揣梦想,他舍弃所有爱好,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雕漆技艺的探索中。“海伟和院校毕业的学生不一样,不少院校出来的人沉不下心来,总想着创新,而不愿意花时间学习传统技法,但海伟能够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马宁曾多次指导过赵海伟的工艺创作,对他的艺术掌控力多有赞赏。

2017年以后,赵海伟受邀加入了北京继古雯风文化艺术中心担任工艺师。在艺术中心,赵海伟负责调控雕漆的全部工序并担任上手雕刻师。继古雯风团队陆续在雕漆传统家具、雕漆屏风、雕漆摆件、雕漆茶具等方面屡有创新。赵海伟参与的雕漆蟠桃仙会罗汉床等多件作品,连续获得各类奖项。2019年,他被授予“石景山区技能人才”荣誉称号。2020年年底,赵海伟又在北京工艺美术行业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在他的影响下,妻子也学习了雕漆中的锦纹雕刻,并成为了行业内有口皆碑的锦纹雕刻师。

“一生一掷,一执一生,可谓“匠”。我非常庆幸能跟随大师进入到雕漆行业,并有幸能参加很多顶级作品的雕漆创作。从大师和师兄的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工匠精神。”对于未来,赵海伟希望能够继续以梦为马、以身为梯、以刀代笔,传承技艺,为振兴雕漆这门无可替代的中华传统工艺,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工匠档案

赵海伟,1984年4月生于河北,北京继古雯风文化艺术中心工艺师。曾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文乾刚工作室学习雕漆技艺,从事雕漆创作10多年来,其参与制作的作品获得金奖2次,银奖1次,铜奖1次,被授予“石景山区技能人才”荣誉称号。

匠人心语

一生一掷,一执一生,可谓“匠”。雕漆是中国独有工艺,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三长”。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匠人薪火相传、砥砺奋进。在追寻与感悟、传承与创新的艺术之路上,我愿不忘初心、付出真心、坚守匠心。

技能绝活

历经多年实践,他在继承传统漆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精于钻研、大胆创新,其参与制作的作品题材广泛,善于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深层次内容,其雕刻手法娴熟,作品呈现层次丰富、雕工细腻、形象生动的艺术特质。多年来参与制作了多件重量级作品,如《九扇百草屏》《居庸叠翠》《维摩诘演教图》《颐和园胜景》等大型雕漆屏风作品。其中,《九扇百草屏》参加了APEC北京峰会会场的展出,为国家赢得了赞誉。

(本文原载于2021年6月3日人民网)

责任编辑:刘英杰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