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

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03月20日 星期一

钢筋堆里走出“上海工匠”

本报记者 裴龙翔
《工人日报》(2023年03月20日 05版)

黄德彪的身影,在工地上很好找:戴着白头盔,身穿安全服,机器的轰鸣都盖不住他的大嗓门。可要追上他,却并不容易:建筑里一条条的钢结构,由粗细不同的钢筋组成,捆扎后间距十余厘米见方,普通人走在上面要带着小心,他却步履如飞。

数年之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将在上海青浦建起一家著名企业的全球创新园区,而黄德彪这位农民工出身的项目质量总监要对项目的技术细节和品质把关。

从一名钢筋工成长为新工匠,35年来,黄德彪用执着信念叩开了梦想殿堂之门,收获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工匠等荣誉。如今,他正带着更多乡亲用技术追逐美好人生。

用毅力征服钢筋

“天干饿不着手艺人”,这句话黄德彪时常挂在嘴边。生长在四川雅安,黄德彪小时候家里兄妹多,一家人的日子紧巴巴。好在父亲有着一手木匠活,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不仅补贴了家用,也让学技术的种子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成家后,黄德彪决心来大城市闯一闯。1997年,他3天奔波2000多公里来到上海。在又闷又暗的车厢里,他一遍遍地看着老乡留下的字条——“徐家汇”。

很快,黄德彪在工地上找到了工作。当时,在钢筋工种里最牛的就是现场带班的师傅,看着师傅可以熟练地报出每一条梁的现场排布、梁钢筋的直径大小,指挥上百人进行钢筋制作和绑扎,他找到了努力方向。

黄德彪怕晚上影响工友休息,常在夜里离开宿舍,独自一人在路灯下认真学习规范、图集和师傅教的要点。夜渐深,他还舍不得回宿舍。

“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会被土地记住。”父亲的教导很快在他身上得到应验。中建八局每年举办的劳动技能竞赛,他都积极参赛,并且名列前茅。

企业工会举办的“金点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督促着他不断思考、不断提升。他合理安排钢筋原材料进场时间,合理搭配原材料进场长度,优化下料方法,将损耗降低到1%以内;还通过手工翻样与软件翻样相结合等方式,实现钢筋施工质量最优化。

巧思妙手扎起“钢筋铁骨”

钢筋犹如建筑中的骨骼,在黄德彪眼里,一点马虎不得。施工中各类地质环境和条件各不相同,但他总能不断创新、精益求精地做好工作。

在耀华路项目工作时,面对软土的困难,他创造性地提出,通过在软土上铺竹芭快速形成混凝土垫层,有效缩短了基础底板钢筋绑扎时间,大大节约了工期,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百万元。

思维活跃,善于跳出既有框架解决问题,是黄德彪的拿手本领。在远东宏信项目超大型基坑底线层施工中,他采用编织袋装泥的土方法来堆码基坑边缘,为项目工期按时履约、降本增效作出突出贡献;在龙湖颛桥项目,为保证钢筋定位准确,他创造了PC柱钢筋定位法,采用钢板钻孔定位法,有效保证了柱钢筋在浇筑过程中不移偏位,实现了大型PC柱的100%成功安装。

从独自奔跑到带人同行

黄德彪靠技能改变了命运,他意识到自己的经历可以复制,受过穷、吃过苦的他决心带着乡亲们一起奔向更好的生活。

2007年,黄德彪开始带着乡亲们外出务工脱贫。回老家过年时,他无意间得知邻居老黄一家正为孩子的学费发愁,他主动提出带老黄去上海打工,还先垫付了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自掏腰包为老乡买好车票。待到来年再回家时,老黄带回了攒下的近两万元。

这个消息第二天就在村子里炸开了锅,十几个老乡找到黄德彪,想跟着他出门工作。这些年和黄德彪一道来上海打工的老乡不少于100人,黄德彪手把手地教技术、细致地关照他们的生活。看着乡亲们都过上了好日子,黄德彪说自己苦点累点也值了。

成为劳模工匠之后,黄德彪牵头成立了“黄德彪农民工e家创新工作室”和“黄德彪农民工管理创新工作室”,把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更多工人。工作室共获得发明专利7项,QC成果1项,参与课题研究3项,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95名。

从独自奔跑到带领一群人同行,黄德彪的奋斗之路还在继续。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