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何涵养青少年的科学志趣?专家学者们这样说!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哲雯
9月20日,由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承办,《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协办的2023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涵养青少年科学志趣 培养基础科学后备人才”专题论坛在北京举办。专题论坛旨在交流探讨如何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基础科学后备人才。
论坛邀请了美国科学教育协会主席朱莉·安妮·卢夫特(Julie Anne Luft),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基金会前主席曼泽·胡塞恩·索木尔(Manzoor Hussain Soomro),非洲科学院联盟执行理事杰奎琳·爱丽丝·阿金伊·卡多(Jacqueline Alice Akinyi Kado),南非国家研究基金科学技术促进机构执行主任玛莫莱西·莫西亚(Mamoeletsi Mosia),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裴新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郭丛斌以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莉萍做主旨报告。
与会专家在主旨报告中共同分享经验,探讨青少年科学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朱莉·安妮·卢夫特教授强调了教师职业培训的重要性,指出评价科学教师的三个维度——了解学生、评价学生、与学生合作,规划教师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发展路径,以及美国科学教育协会从课程资源、专业期刊、科学研讨会、学生竞赛等对教师提供的支持。
裴新宁教授主张通过“深研”推动中小学科学教学创新实践,从开好科学实验、丰富学习机会、创新科学实践方面来推动基础科学后备人才培养,并从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理解与设计能力角度寻求教师素养的提升。
曼泽·胡塞恩·索木尔教授强调,学校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形态和范式亟须改变,终身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其中,科学中心和博物馆对公众的科学素养产生了巨大影响,提升和改变了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态度和行为。
郭丛斌教授建议,通过引入全国性的职业导师计划,制订全国性的差距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有特色的科学教育模式等措施优化我国的高中科学教育,进一步夯实培养我国未来公民和领袖所需的基础。
杰奎琳·爱丽丝·阿金伊·卡多教授认为,中非之间拥有广阔的合作前景,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可通过引入先进的ICT技术等手段弥合教育领域的鸿沟。未来中国和非洲的科学教育应创造更多合作机会,培养更多新一代的科学家。
王莉萍校长介绍了北京师大附中在多年贯彻全人格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爱国心、责任心、高阶思维能力和实践力为目标,建立科技课程体系的经验和做法,强调了校内外资源融合对学生科学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玛莫莱西·莫西亚分享了从倡导家长参与孩子科学教育、开设科技教育工坊、举办科技竞赛、参观科技中心、参与项目式研究等多方面聚焦青少年科学兴趣的培养。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