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变身“红薯哥” 田间地头显身手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博士变身“红薯哥” 田间地头显身手

来源:中工网
2023-03-20 15:13

“乡村是青年踏入社会的炼金炉,只有经受住了考验,才能淬炼出真正的本领。”今年32岁的陈刘平,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博士,现任河南省新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泌阳县新阳家庭农场理事长。他立志学农、扎根做农、潜心助农,用青春热血诠释新时代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担当。

陈刘平在展示自己种的红薯。(受访者供图)

立志学农 农村小伙满腔热血

“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农业是我一生的课题。”陈刘平说。

2011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不顾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反对,陈刘平毅然选择较为“冷门”的农业院校,进入农学系学习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跟随小麦、红薯育种专家,开始了他的学农之旅。

大学毕业之后,陈刘平放弃高薪工作,继续从事小麦红薯育种工作,希望用知识让这片黄土地“万物生金”。

“很多人不理解、反对,但是在我看来,农业科技可以改变家乡甚至整个农村的面貌,是一件很酷的事情。”陈刘平说。经过不断地钻研和努力,2020年,他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博士研究生,跟随行业内的育种大家继续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工作。

通过多年专业知识的沉淀与积累,毕业后,他开始着手自主创业,先后创办了泌阳县盘古乡新阳家庭农场、濮阳新阳种业有限公司等,希望通过“真刀真枪”的实践,把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为更多农民带来希望。

“创业过程有苦有甜,从中我体会到了科技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尤其是现代农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没有科研竞争力,企业做大做强就无从谈起。这更坚定了我深耕农业科技的决心。”陈刘平说。

扎根做农 博士生变身“红薯哥”

在濮阳市清丰县瓦屋头镇段村红薯示范基地,田野里弥漫着泥土的清香。晒得黝黑的陈刘平,正在红薯田里忙着向村民传授防治病虫害与高效栽培的技术。作为“薯来富”新阳农业助力精准扶贫项目负责人,这片长满“金疙瘩”的红薯田倾注了他不少心血。

“他的红薯基地种得好、卖得多、能挣钱,不少人来‘取经’。”段村村民王平海说,因为红薯种得出色,乡亲们都叫陈刘平“红薯哥”。

然而,项目的起步并不顺利。2015年,陈刘平的创业团队经过考察,准备扎根清丰县推广发展红薯种植。

“种红薯能挣钱吗?赔了咋办?”村民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了动员更多村民加入红薯种植,在清丰县现代农业产业服务中心的帮助下,陈刘平带领团队先行先试,引进红薯新品种,在段村建起了红薯示范基地,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将订单式种植落实到户,还提供统一育苗、免费机耕、全程技术指导和全量保价收购的服务,让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通过不断探索,目前,陈刘平的红薯已经销往全国20多个城市,“我们的特色香薯,是优质、高产、抗病性好的食用型新品种,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陈刘平介绍道,目前,该种植基地达500余亩,带动了周边300余户农民就业。

同时,在他的影响下,清丰县的红薯产业从萌芽走到壮大,如今种植面积已达10万余亩,每亩可实现3000多元的盈利,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增收致富。

潜心助农 田间地头显身手

“农业科技的路很漫长,但我知道自己正在路上。”陈刘平说。

现在,他创办的企业已形成小麦和红薯两个完整的育繁推一体化链条,年生产小麦种子2000余万斤,红薯300余万斤,脱毒薯苗600余万株,成为产学研相结合、标准化的现代农业企业。同时,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发展核心育种田50余亩,合作育种田达600余亩,拥有国内外优异小麦种质资源进1000份,科技优势愈发明显。

“一人富不算富,我想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陈刘平说。

他的企业通过流转土地4000余亩,带动当地近300人就业。同时,开创新阳农业讲堂,免费为农民讲解惠农新政策、种植新理念、推广优良好品种,现已组织培训、讲座30余次,累计惠及3000余人次。通过培训,当地农民平均每亩地增产50——150斤,增收效益达1500余万元。

“一切都很值得。”在一片片奋力生长的麦田中,陈刘平咧开嘴笑了。(王佳宁)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