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汇·2018年云岭工匠 | 肖时英:把人生“种”在边疆万亩茶园中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工匠汇·2018年云岭工匠 | 肖时英:把人生“种”在边疆万亩茶园中

来源:人民网
2023-02-14 15:45

原标题:把人生“种”在边疆万亩茶园中(主题)

——追忆“大国茶匠”肖时英(副题)

人民网 虎遵会

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市大力推进茶产业基地有机化、加工标准化、企业集约化、市场品牌化,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全市茶产业整体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2021年,全市现代茶园面积达175万亩,毛茶产量12.4万吨,同比增长4.9%;综合产值338亿元,同比增长15%。截至目前,普洱市茶产业从业人员近120万人,是普洱市第一支柱产业。

在推动普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涌现出无数为普洱茶产业发展而贡献一生的人,肖时英就是其中之一。自1953年大学毕业主动申请来到云南后,肖时英只做了一件事:为云南大叶种茶树选育优良品种,进行无性繁殖的扦插育苗,使云南大叶种茶的扦插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为云南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种”在了边疆万亩茶园中。

“龙生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肖时英和张木兰(肖时英爱人)两位老人的帮助。”朱启忠抱来两本厚厚的相簿,轻轻地翻开,凝视着那一张张久经岁月洗礼而变得有些泛黄的照片,感慨万千。

肖时英为热作学院、普洱学院实习生授课。人民网 虎遵会 翻拍

肖时英为热作学院、普洱学院实习生授课。人民网 虎遵会 翻拍

“这张照片是肖老师在茶地里指导工人们开沟种茶、这张是肖老师和张老师在普洱茶研究所成立时的合影留念、这张是肖老师和我在上海推销普洱茶……”翻看着那一张张充满了年代感的老照片,朱启忠的脑海里不断涌现出与肖时英相识30余年的点点滴滴。

朱启忠是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云南龙生)的董事长,其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也是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属于云南省较大的茶企之一。

1984年,朱启忠从一所农业学校茶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原思茅茶叶技术推广站工作。“当时的茶叶不值钱,就连现在被部分人视为‘宝贝’的古茶树,在有些地方也是砍来当柴烧,老百姓都说种茶没出路。”朱启忠说,但他觉得普洱茶是个“宝贝”,于是决定辞职下海,带领村民一起种茶。

然而,现实并没有朱启忠想的那么简单。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普洱茶的认知少之又少,其价格也远低于其他种类的茶叶。“当时最好的普洱茶,也才十几元一公斤,不仅价格低廉,而且市场紊乱。”朱启忠说。

抱着“改变现状”的愿望,1987年,朱启忠成立了一家茶叶技术服务公司,准备做无性系茶树良种示范推广。“我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搞创新发展,将普洱茶产业做大做强。”朱启忠信心十足。

茶叶专家验收无性系良种。人民网 虎遵会 翻拍

茶叶专家验收无性系良种。人民网 虎遵会翻拍

提及无性系茶树良种,业界都会想起肖时英,他被誉为“云南无性系茶树良种之父”。“那时候,肖时英和张木兰已是全国知名专家,如何才能摆脱现状?我带上所有的疑问,去拜访了两位老人。”朱启忠说,经过一番交谈,他深深地被两位老人渊博的知识、执着的坚守和博大的胸怀所深深震撼,从此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0年,朱启忠的公司承担了云南省科委(现云南省科技厅)“八五”时期的科技攻关课题——《思茅山区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园主要病虫害防治项目》。

“拿到这个课题,我第一时间就邀请肖时英和张木兰共同参与。从此以后的近20年中,两位老人就一直受聘为公司的顾问,为公司发展保驾护航。”朱启忠说。

“当时,我建了600亩无性系茶树良种示范基地,种植的都是肖老师选育的‘云抗10号’。”朱启忠说,这种茶苗具有新梢生长快、育芽能力强、抗寒抗旱强等特点。

其实,“云抗10号”只是肖时英一生选育的几个优良品种之一。2019年,经过多年选育,耄耋之年的肖时英还选育出具有早生、高产特点,适合制作名优天然品质的无性系茶树新良种——紫香早、木兰糯茶;2002年,张木兰去世,为了纪念爱人,肖时英还选育了“木兰1号”新品种,为云南茶叶良种又添新兵。至此,肖时英为云南选育了7个优良品种,为云南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温泉镇的万亩生态茶园。饶雪松摄

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温泉镇的万亩生态茶园。饶雪松摄

更值得一提的是,肖时英和张木兰夫妇生前一直致力于云南茶产业的发展,为了选育出更多的优良品种,两位老人夜以继日地工作,经过反复试验摸索,成功以“以苗育苗”的扦插新方法,使云南大叶种茶的扦插成活率提高到了80%以上,解决了云南大叶种茶扦插不易发根的难题。

“他们为云南茶产业的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茶就是他们的‘孩子’!”谈起肖时英和张木兰对茶叶的感情,朱启忠至今记忆犹新。20世纪90年代,业界都认为云南绿茶口感不佳,为了彻底改变这种偏见,肖时英和张木兰潜心钻研绿茶加工工艺,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最终研发出了龙生名优绿茶系列产品。

“为了让外界认可云南绿茶,我和肖时英、张木兰3人带着大大小小11个行李包,毅然踏上前往广东、浙江、湖南等地的列车……”朱启忠说,每到一处,他们首先前往茶叶交易市场,邀请消费者免费品尝,请专家测评指导,虚心征求他们的意见。最终得出结论:云南可以生产好绿茶,关键在于加工工艺。

正是因为这次难能可贵的“推销”经历,让云南绿茶开始受到国内茶界的关注和认可。“这一点,从经济效益得到了最直观地体现。”朱启忠自豪地说,当时绿茶的市场价是十几元每公斤,而他们生产的绿茶,售价达到100元每公斤,且还供不应求。

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的万亩有机茶园。人民网虎遵会 摄

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的万亩有机茶园。人民网 虎遵会摄

朱启忠介绍,根据当时的数据统计,传统茶园的亩产经济价值在500元左右,而经过名优茶品种选育和加工技术改良后的茶园,亩产值达到3000元,翻了6倍,这也吸引了大批的茶企、茶农纷纷前来学习。茶树良种也得以大面积种植,亩产也从平均亩产20多公斤,到平均亩产数百公斤,普洱茶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

在普洱,云南龙生是第一家种植和推广肖时英无性系茶树良种的企业。截至目前,云南龙生共有茶园面积8.5万亩,除了上世纪80年代种植的4万亩老茶园和5000亩古树茶园外,其余种植的都是肖时英的无性系茶树良种,茶树的栽种、茶园的管理等,也都是按照肖时英的方法来开展的。

1993年,肖时英正式退休,但他也舍不得闲下来,又和妻子张木兰自掏腰包,再向亲戚朋友借了些钱,创办了时木茶厂,开启了立体生态茶园的探索之路,并首创“立体生态茶园”,解决了“丰产不丰收”、土地利用率不高等难题,使茶叶产量提高了近一倍。

在肖时英的指导下,云南龙生从90年代就开始做有机茶,并开创了有机绿茶的先河。截至目前,云南龙生8.5万亩茶园中,其中有6万亩已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有2.5万亩通过了欧盟、美国的有机认证。

“有机茶价格优势非常明显,出口价格比常规茶叶高30%—50%。”朱启忠说,2022年,公司有机茶产量预计达1000吨。下一步,力争将所有的茶园都进行有机认证。

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的祖祥有机茶园。人民网 虎遵会摄

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的祖祥有机茶园。人民网 虎遵会摄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云南龙生从卖原料到卖产品,探索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8千多户茶农2.5万余人增收致富,让普洱茶成了千家万户的“金叶子”。

云南龙生的发展,只是普洱市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普洱市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总体部署,大力推进茶产业基地有机化、加工标准化、企业集约化、市场品牌化,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全市茶产业整体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

截至2021年,全市现代茶园面积达175万亩,其中有机茶园认证基地累计达49万亩。茶园综合产值达338亿元,同比增长15%;全市茶产业从业人员近120万人,是普洱市第一支柱产业。

回顾肖时英的一生,细数亦师亦友的岁月点滴。“生前探索不已,身后惠泽后世,深耕边疆69载,他的精神值得所有人传承和学习!”朱启忠说,求真务实、淡泊名利、潜心科研、甘于奉献、无怨无悔……肖时英将他的一生都“种”在边疆万亩茶园中,将论文写在云岭大地上,用一生的时光诠释了作为一名茶人和科技工作者的傲然风骨,向后人立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原载于2022年8月29日人民网)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