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汇·2022河北工匠|吴宏亮:守护机组安全运转的“电气医生”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工匠汇·2022河北工匠|吴宏亮:守护机组安全运转的“电气医生”

来源:中工网
2022-11-19 15:35

原标题:守护机组安全运转的“电气医生”

——记河北工匠、国能河北定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电气试验工程师吴宏亮

人物速写

吴宏亮是一名深耕生产一线的电力人,从业26年,始终坚守在电气检测岗位一线。从电气点员到电气二次高压组长,到电气二次协调工程师,再到电气试验工程师。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始终如一地踏实工作,彰显了一名现代工人的自我价值和无限赤诚。

吴宏亮还是一名电气设备的“体检医生”,一年365天,随时待命出击。他了解厂里发电机组每套系统的“骨骼经络”,熟悉每台设备的“脾气秉性”,清楚每个回路的“来龙去脉”,凭借着一股执着钻研的劲儿,他把脉问诊,与设备“疑难杂症”死磕到底,成为同事和领导口中的“技能大师”“电气大拿”,守护着机组多年来稳定安全的运转。

吴宏亮对220千伏断路器进行巡检

1

他说,一生只做了这一件事,穷尽一生只磨练了一项技能。

“电气医生”的“看家本领”

电气试验工作一直被形象地称为电气设备的“体检医生”,“日常巡检工作就是为电气系统、电气设备质量‘把脉’,并及时发现隐藏在设备中的隐患并精准判别,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吴宏亮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

“我们不仅要会望闻问切,还要会用红外线检测仪、局部放电检测仪等各类仪器,看得懂各种图谱,能根据不同的数据分析设备的状况。”戴着安全帽,手持检测仪,每日穿行在电厂车间的吴宏亮,有着一颗“医者父母心”的坚持,会较真于每一份试验数据。

“一环扣一环,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吴宏亮为人认真,做事严谨。他对检测工作从不敢有丝毫懈怠,大到发电机试验,小到绝缘用具试验,他都会反复察看、确认。

“很多数据会在正常范围内浮动,但只要你了解各类数据情况,一对比就会发现问题。比如电压互感器的外壳比正常的高出2度左右,但并未达到警戒值,按照规程连缺陷都算不上。可是这高出2度的差异,一定有内部的原因。”多年的工作经验,数万份的试验数据,在吴宏亮的脑海里形成了判断的标准,“这么多年,我的手下没有放走过一次事故隐患。20年来,电厂没有发生过一次因误判导致的非正常停机。”

正是无数次为设备“体检”,吴宏亮练就了高超的“医术”,熟练掌握了各种电气设备的试验方法,练就了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准确判别设备缺陷的“看家本领”,甚至可以凭借一段视频、几张图片、几组数据,他就能看出有异常的设备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什么原因。

吴宏亮的诊断绝招在电力系统小有名气,经常有省内外的兄弟单位请他去解决技术难题,“因为疫情,外出受限。他们会把视频、图片和试验数据发给我,让我帮忙给判断问题。”前段时间,他刚刚为其他电力集团在巴西的项目解决了一项变压器技术难题。

半生磨一剑,“所有复杂工作的本质都是简单工作的认真叠加,我们只要全力以赴做好每一次工作,总会得到比预想更好的结果。”一直坚信只有专一专注,才能精益求精的吴宏亮,用自己的执着诠释了什么叫作“工匠精神”。

吴宏亮展示自己研制的电源箱

2

高超技艺的“源头活水”

“他是一个特别爱琢磨问题,爱钻研技术的人,从来不怕困难和挑战。”定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宝银这样评价吴宏亮,赞扬他“高逆商”,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和不畏挫折的毅力。“这样的人,干什么都能成功。”

而敢于挑战、不畏难题的底气来自吴宏亮从未停下脚步的学习。

“没有人有机会经历所有的设备故障,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地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教训和成功思路,才能够在问题来临的时候,号准脉,切准题。”吴宏亮说自己特别喜欢一个人咬住一个专业问题,静静思考,慢慢琢磨。

从他进入定州电厂以来,就将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设备管理和技术钻研上,基建时期忙着审图纸,验收设备,现场调试跟踪,为了能够及时处理运行中的缺陷,现场有工作任务时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现场,看看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有没有遗漏。

吴宏亮喜欢读书,尤其是各种专业类书籍,带给他眼界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在他的宿舍里,一摞摞书本摆在案前,一沓沓草纸叠在手边,无一不透露着他可靠踏实、勤学苦练的作风。

他喜欢钻研案例,尤其是各类电气技术网站,带给他实践的机会,经验的积累。在他的朋友圈里,大部分转贴都是各地检修案例、停机故障等事件的分析,“电气设备不断在更新,我们的检修、试验技术也要跟得上才行。”

问渠何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吴宏亮就是因为有了这股学习理论知识、钻研业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儿,才得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技术专家,练就了一身“望、闻、问、切”的本领。

他把电气试验专业作为事业来干,参加工作26年来,生产现场每个电气开关都有他的手印,每张电气图纸都有他的标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带着攻坚克难的决心,凭着过硬的专业技能,解决了一道道难题,攻克多个技术难题,为自己赢得了一系列的荣誉:

他在2013年的神华第十三届技能大赛中荣获电气试验项目一等奖,同时获得神华技术能手;2014年获得国务院国资委授予的“中央企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15年被评为“国华电力公司首席技师”;2019年被评为“国家能源集团首席师”;2020年获得“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称号。2022年,获评“河北工匠年度人物”。

吴宏亮在厂区内测量局部放电,保障电厂运行安全

3

执着于“小”成就的“大”

“既然做,咱就得把它做到最好。”吴宏亮在专业上有着一种“钻牛角尖”般执拗的态度。和数据“较真儿”,与细节“较劲儿”,是他常做的事情。

“要严谨校核试验数据,不能放过每一个细小的数据变化。”2020年7月,电厂1号机组检修改造,他在发电机A相直流耐压试验过程中,监视发现泄漏电流的微安表有一个细微的摆动,这个特别容易忽略过去的细节,却引起了他的高度警觉。

“当时,初步判定发电机有缺陷。我就把试验电压降低五千伏,微安表的指针还在细微地摆动,我们果断地终止了试验,立即组织检查发电机A相每一个可能存在问题的部位。”经过持续不懈地努力,终于在出线罩内的套管连接部位的外绝缘环上发现一个黑点,最终拆除绝缘层才发现这是由于套管渗水导致的放电,直接避免了发电机损坏事故。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在一次日常巡检中,吴宏亮意外发现汽机房零米打扫的灰尘中有金属粉尘。“不能忽视这小小的粉尘,如果这些金属粉尘进入励磁变中,那将要发生变压器短路烧损的重大事故。”他急忙联系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借来超声局放仪,在变压器外壳的通风孔测量内部放电信号。

当时正是三伏天气,顶着夏季汽机房的高温,汗水湿透了吴宏亮的工作服,但他仍是一遍又一遍地测量和比对,终于捕捉到内部微弱的放电信号。他果断采取措施,在变压器的进风孔安装磁力棒,吸附金属粉尘,此后果然降低了放电量,保证了机组安全运行。

吴宏亮这个新奇而普通的发现,开创了利用超声波来探测励磁变放电的先例,并以此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吴宏亮一直站在企业主人翁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心里装着厂里每台电气设备的使用状况,竭尽全力保障设备的稳定安全运行。

为应对发电机频繁启停调峰和大量变负荷调峰,极易造成发电机转子线圈匝间短路的隐患,吴宏亮开展了科技攻关,一举解决此项难题,该项目已通过科技查新,为国内首创。

为保证转子风扇不因电动机的频繁启动发生松动或脱落的现象,吴宏亮通过对3、4号机组大型电动机转子风扇固定方式改进,提高了电动机运行可靠性,避免了电机因转子风扇脱落导致的电动机损坏事故,每次可节省电动机修理费用28万元。

为发现干式励磁变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绝缘缺陷,吴宏亮首创了基于超声局部放电检测法的干式励磁变在线检测系统,该系统支持在移动客户端快速分析和故障判断,实现了远程监测,为励磁变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该项创新减少了事故发生,节省资金400余万元。

为避免220kV电缆终端故障此类绝缘事故在公司重复发生,吴宏亮针对运行中220kV高压电缆的绝缘监测难题开展攻关,开发基于高频电流智能传感的高压电缆状态感知在线检测系统,一举攻克这项难题。

吴宏亮说:“创新不是发明创造,而是有价值的革新和改变。”

吴宏亮给新员工讲解试验方案

4

不忘初心的工匠“领航人”

吴宏亮的优秀在于,他不仅仅“一枝独秀”,更投身于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组织成立了首席创新工作室,推动“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公司一直都很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也一直尽力为职工打造展示技能的舞台。”李宝银说,他希望公司涌现出更多像吴宏亮这样的技术骨干。

2017年11月,以吴宏亮为带头人,定州电厂成立了“吴宏亮首席师创新工作室”。利用创新工作室平台,他组织工友们培训学习,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绝活和经验奉献出来,带领着整个试验团队一起学习进步。“把‘工匠精神’传播出去,打造出更多工匠,才对得起自己的岗位职责。”

吴宏亮创新工作室以生产现场实际需求为立足点,以问题为导向将创新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侧重从系统优化、新技术应用、设备革新改造等方面确定项目,与QC活动,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等有机结合,立足生产,解决多项生产实际问题,优化了多个系统运行流程,节约了较高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多个设备的可靠性,为机组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他带领创新工作室团队创造性地完成共箱母线外卡式密封技术,解决了封闭母线筒无法完全密封、易老化的重点缺陷。近五年来,吴宏亮创新工作室团队解决了汽轮发电机转子轴电压谐波测量、20kV干式励磁变压器的绝缘在线监测、频繁调峰下汽轮发电机转子匝间绝缘RSO测试等重点难题7项,避免经济损失、创造经济效益近1亿元。同时,他还取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项。

成为领航人的吴宏亮,潜移默化中带给工作室勇于创新,敢挑重担的精神作风,工作室逐渐形成了创新工作化、工作创新化的工作模式,从工作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并主动把创新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创新影响培训,创新带动培训,耳濡目染中成员们的思路得到了扩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我们还采用了多样化的交流形式,带头人讲课,邀请厂家人员进行学习交流,事故预想,集中学习交流讨论,全方位提升青年员工的技术能力和个人素质。”吴宏亮还系统总结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为新毕业的大学生编写了学习计划和学习手册,并把技术书籍的重点部分勾画给他们,耐心指导工作,把技术捷径教给他们。

工作室在技术创新中起着“催化剂”作用,在培育人才中起着“孵化器”作用,形成了“人人能创新、创新人人用,创新有培训、培训见创新”的闭环循环机制。工作室也因此而顺应、满足了企业发展和职工成长成才的需要,实现了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最大结合,并沿着创新路线,实现技能成才之路。创新工作室成立5年来,培养出高级技师4人、工程师8人、高级工程师3人。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吴宏亮总是对自己说:“热爱你选择的,选择你热爱的,心灵与工作相融就是最大的幸福!”

(据河北工人报消息 文/河北工人报记者刘艳惠 图/河北工人报记者毕春华)

责任编辑:尹文卓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