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一线职工风采录】海洋钻井平台走出技术大拿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追梦·一线职工风采录】海洋钻井平台走出技术大拿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2-05-30 08:05

  【追梦·一线职工风采录】

  原标题:海洋钻井平台走出技术大拿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田国垒 周怿 通讯员 王为

  扎根海上29年,一次次冲破钻井平台现场的“卡脖子”技术壁垒——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石化胜利石油工程公司海洋钻井公司职工刘东章。

赵春青 绘

  1993年,刘东章从技校毕业后,进入胜利油田海洋钻井公司工作。当时正值胜利油田海上钻井平台实现年产油10万吨的发展新阶段,为刘东章这样的技能新兵提供了难得的成长机遇。

  “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爱琢磨、爱动手,刚刚迈出校门的刘东章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

  没想到一上平台就遇到了“拦路虎”。平台引进的国外CAT柴油机与在学校学习使用的机器有很大差别,而且大部分技术资料都是英文的。眼前的困难也让他明白一个道理,作为新时代蓝领,更要懂“国际话”。

  为了看懂技术资料,他开始自学英语。休息时,别人看电视、拉家常,他就躲进空房间里自学;倒休在家时,同学聚会、同事聚餐他统统推掉,除了吃饭睡觉,英语书本几乎不离手;为了练听力,他带着复读机走路听、坐车听、睡前也听。3年下来,他学习用的稿纸摞起来比他的身高还高,随身听也用坏了好几个,终于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基础,还顺利拿到山东大学英语专业的文凭。

  有了语言优势作“敲门砖”,他工作起来事半功倍。平台柴油机原本的冷却方式为风冷,噪声大、冷却效果差。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他白天扎进机房勘察,晚上熬夜查资料、画图纸、写方案,最终设计出一套新的冷却方案,一年可节省燃油150吨,降低噪声50分贝。

  初获成功的他再接再厉,先后完成柴油机进气道关闭装置设计等设计发明与技术改造121项,提出并解决现场装备技术难题600余项,取得国家专利76项,累计增效7000多万元,逐步成长为海洋钻井装备领域的行家里手。

  “鼓励带动更多人投身创新实践,才能把蓝领汇成‘蓝海’,催生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应用于海上勘探。”2015年9月,刘东章领衔的创新工作室成立。7年来,工作室培训3000余人次。他带的徒弟中,36人次在各级比赛中摘金夺银,106人实现技能等级晋升。

  此外,刘东章还翻译了30余万字的英文技术资料,编写了吊车司机、司钻、泥浆工等工种的英语“口袋书”,他参与编写的《涉外录井英语》等书籍成为培训教材。

责任编辑:刘英杰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