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辽宁劳模 | 劳模行长的“草根”情结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劳模风采·辽宁劳模 | 劳模行长的“草根”情结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08-10-06 18:04

王用生,国家开发银行辽宁省分行行长,省级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7年的省行行长职业生涯中,经手运作的大金融项目不少,但他最满意的还是“这两年干的几件事情”,因为这些项目能够为普通百姓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这比纯粹的挣钱多了一些社会责任、一些人文关怀。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政策性银行似乎总是与大企业、大客户打交道。

作为国家开发银行辽宁省分行行长,王用生却在寻常百姓中赢得口碑。

在他到辽宁任行长的7年里,大手笔运作的开发性金融项目,无一不涉及“民生工程”,每一桩每一件都关系到普通百姓的生计——从积极斡旋,促成国家开发银行为辽宁棚户区改造提供60亿元政策性贷款;到设计构建信用结构打通融资渠道的全新模式,为一度沦为“下岗一条街”的老工业基地沈阳市铁西区放贷42亿元;再到创新机制破解“草根企业”融资难题,为6300户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31.5亿元,带动3万多人实现就业或再就业……一路走来,王用生和他所在的银行,用金融这一杠杆,撬动了普通百姓改变生活乃至命运的轨道。

“政府的热点就是开行的重点”

亲眼目睹棚户区低矮破败的景象后油然而生的责任感,驱使着王用生一定要为棚户区改造做点什么。

在辽宁,棚户区改造被看成是世纪难题。作为半个多世纪前的“遗物”,棚户区问题可谓积重难返,不仅房子本身是危房,区域环境破烂不堪,而且量大面广,居民基本上是改制破产国企的职工,下岗失业的多、困难群众多,经济能力极为脆弱。抽样调查显示,棚户区居民平均每10户家庭中只有1.34人在岗;在拆迁改造住房中,能支付1万元的仅占全部住户的12%,根本拿不出钱的占65%以上。

2005年初,辽宁省委、省政府决定对棚户区进行改造,但需投入152亿元。仅靠政府财政,无力在短时间内安排如此多的资金。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地方党委、政府虽然拿出“砸锅卖铁”的气魄要解决这一问题,但资金不足仍然是“拦路虎”。

关键时刻,王用生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他积极奔走、及时汇报,努力促成了省领导与国家开发银行领导直接对话,达成共识。国家开发银行总行迅速作出决定,为棚户区改造提供政策性贷款。

与此同时,针对传统融资手段已难以实现对棚户区改造这一问题,王用生和同事们对贷款的信用结构、运作模式、安全保障进行了创新设计和安排。一个原则,就是在信贷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以最高效率实现资金到位。

2005年3月31日,首笔30亿元棚户区改造贷款借款合同签订,到2006年底,开发银行共向棚户区改造发放政策性贷款60亿元。充足的资金使这项“一号民心工程”如虎添翼,短短21个月里,辽宁省14个城市约120万棚户区居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将赚钱和承担社会责任结合起来”

投入42亿元,却吸引外来资金430亿元,盘活闲置资产筹集资金350亿元——在金融系统,王用生带领分行在改造沈阳市铁西区中取得的这一成绩被传为佳话。

铁西区素有中国工业重镇之称,然而在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时却沦为“亏损一条街”。至2001年,全区工业企业五分之四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国有企业负债率高达90%以上,总负债300亿元;企业拖欠职工各种债务32亿元,全区13万多工人失业,而且得不到养老、失业、医疗保险。

更糟糕的是,虽然沈阳市委、市政府对振兴铁西勾画了一系列美好蓝图,但此时的铁西就像一台早已停开的破车,多年积累的资源全部处于休眠状态:一方面,所有需要搬迁的企业在银行负债累累并成为拖欠本息大户,基本上都是信用破产的企业;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既没有这样一笔钱,也没有值钱的东西可供向银行抵押。用常规眼光和办法,铁西几乎没有融资信用资源了,单个企业不可能得到任何新的银行贷款。

在各家银行对注资改造铁西左顾右盼甚至顾虑重重时,国家开发银行辽宁省分行承诺为铁西改造项目投入启动资金。“我们是银行不是财政,当然要考虑信贷风险。”王用生说,但这绝非贸然决定,而是建立在开发性金融理论分析基础之上的理性选择。

在王用生和同事们看来,铁西虽陷困境,但生产要素等资源并未全部流失,只要采取适当方式加以激活,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铁西改造再拖下去的结果是企业破产拍卖,所有工人流向社会,不稳定因素剧增,付出的成本将更加高昂。“对银行来说,赚钱固然重要,可如果能将赚钱和承担社会责任结合起来,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不是更好吗?”

在总行的大力支持下,王用生组织分行有针对性地设计和构建了信用结构打通融资渠道的全新模式,并在最短时间里向铁西投入第一笔资金3亿元。

在社会目光的解读中,开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承诺,不只是简单的资金投入,更是一种信心和信号,代表国家对某个地区特定方式的支持。很快,开行的贷款产生了连锁效应,以“四两拨千斤”之力撬开了资金向铁西涌流的闸门:3年来,开行累计向铁西投入42亿元,但却吸引外来资金430亿元,盘活闲置资产筹集资金350亿元。铁西共搬迁企业113户,区内93万平方米棚户区全部改造完成,5万户家庭住房改善,13万下岗工人全部实现重新就业和“三险”100%参保。

“将一堆草根编成箩筐,便好拿捏了”

稍懂银行业务的人都知道,被称为“草根企业”的中小企业由于个体资产规模小、整体数量庞大,信贷风险很难控制,使中小企业融资成为全球性难题。在辽宁,王用生却带领分行率先吃“螃蟹”:截至目前,共向6300户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31.5亿元。“对银行来说,中小企业主要的问题在于贷款抵押物不足、资信状况难以掌握。只要将风险集中控制,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是可能的。”王用生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草根稳定性差,难抵风雨,如果将一堆草根编成箩筐,便好拿捏了。

可是,如何将“草根”编成“箩筐”呢?王用生和分行的同事们通过“两台一会”模式,借力政府组织优势建立诚信市场体系,运用市场化运作防范金融风险。

如今,“箩筐贷款模式”已成为辽宁分行的一大工作品牌,被誉为融合了商业智慧、金融理性和草根情结的创新成果。但王用生最感欣慰的,却是这一项目的实施带动了3万人就业。(工人日报 2007年7月31日 王玉祥 王守献)


责任编辑:中工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