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高顺禹:影像医生不读“片”(图)
//www.workercn.cn2014-12-0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高顺禹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工作近20年,在影像科工作5年多。他的第一句话就让记者很吃惊:“影像医生现在不读片了。”

  11月15日上午9时,记者跟随着高顺禹进入位于门诊楼地下一层的医学影像科。这个90多平方米的工作间,密布着24个隔断,每位医生座位上是双显示器电脑。一台显示器和17英寸台式机显示器大小差不多,主要用来书写影像诊断报告;另一个显示器是方形的,有3M和5M两种类型,用来显示图像。

  医生在显示器上调整着图像的对比度和明暗度。在调整的过程中,图像好似电影一样,一幅接一幅地动起来。从这些黑白的图像中,影像医师找出蛛丝马迹,寻找危害人体健康的病灶和元凶。高顺禹告诉记者,患者拿到手里是片子,称为“硬拷贝”;影像医生现在不读片了,而是直接从显示器上读图像,这是“软阅读”。现在影像学检查的图像数据都比较多,信息丰富,有的患者腹部核磁共振检查图像就多达上千幅。影像资料通过系统传输、储存、调阅,打印出来没有必要。

  从影像学检查到拿到完整的影像学诊断报告,首先是由住院医生和低年资主治医生初步诊断,然后再由像高顺禹这样的高年资医生审核把关。40多岁的袁先生患有直肠癌,术前分期检查进行了胸部CT检查,发现肺内孤立小结节灶,高度怀疑肺转移。究竟是不是转移?高顺禹打电话告诉操作技师,对肺内结节进一步做薄层重建处理,把5毫米的图像重建为0.625毫米的图像,以观察病灶内部的细微结构。观察发现病灶内有脂肪密度,可确诊为错构瘤,排除了肺转移。影像医师清晰明确地诊断,临床医生动手术就有谱了,对患者实行根治性切除手术。

  一幅图像接一幅图像地阅读,一个患者接一个患者地审核,高医生平均每天要审阅近50名患者的影像报告。简单的几分钟搞定,复杂的甚至要花半个小时以上,疑难病例还需要提请全科会诊。他眼前的黑白世界决定着患者喜与忧,甚至是生和死,肩上的责任让他不敢有丝毫的差错,审核过的报告要打印出来,他还要认真地核对后签上名字。

  平片、钼靶、CT、核磁共振报告审阅,胃肠造影检查,乳腺定位穿刺,CT引导下的穿刺活检,专家会诊,应急处理及周末加班,这就是高顺禹的工作常态。

  图像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3年前,22岁的李某患有淋巴瘤,经过干细胞移植治疗,基本痊愈。最近老是咳嗽,来医院检查发现是肺部有多发性结节病灶。究竟是淋巴瘤复发侵及肺,还是真菌感染或者是其他继发肿瘤?

  根据临床要求,经患者及家属同意,高顺禹决定对患者进行CT引导下肺内病变穿刺活检。实施局部麻醉,在CT定位的引导下,一根直径大约1毫米的穿刺活检针插入患者肺部病灶内,取出长约1.5厘米的灰白组织一条。病理报告为肺部炎性病变,排除了其他可能。患者悬着的心放下了。高顺禹说,这是微创检查,患者痛苦小,却能为临床医生提供病理学诊断依据。(记者 王君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