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5000人追随退休教师付玉枝献爱心(图)
//www.workercn.cn2016-04-21来源: 辽宁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付玉枝(左四)和队员一起在社区巡逻。 □本报记者/郑 磊 摄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面对这个古老而普通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在调兵山市,有这样一名普普通通的退休教师,把助人当做快乐,把行善当做本分,把奉献当做幸福,用实际行动感动了千万人。在她的感召下,如今,有5000多人追随她一道奉献爱心,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截至目前,已累计向社会捐款数十万元,上百名空巢老人得到了关爱,5名大病患者重获新生,200多名贫困学生重返课堂,300多个困难家庭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她叫付玉枝,是辽北技师学院的退休教师,2003年组建爱心团队,她任队长。

  关爱空巢老人

  当前,空巢老人已经是整个社会必须面对的现实,付玉枝团队成立以来,就把照顾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作为核心任务。

  今年80岁的亓桂凤,老伴去世多年,儿女身体又不好,从2003年开始,付玉枝就开始照顾她。她行动不便,付玉枝有时间就搀着她溜达、散步。

  付玉枝老伴在世时,俩人每月每人2000多元的工资,拿出一个人的工资资助贫困老人和学生。老伴去世后,她每月只留三五百元的基本生活费,其余的全部捐出。

  2015年春节,由于为孙富老人买药、给张淑杰老人买年货,不但花光了付玉枝仅有的一点积蓄,而且当月2000元退休金也所剩无几。眼看过年了,可把付玉枝急坏了,心想:“就是到儿子家过年,不用我买啥,可孙子孙女给我拜年,得给压岁钱,这可怎么办呢?”恰巧当年是付玉枝的本命年,弟弟给了付玉枝一个红包,两个儿媳妇给了过年买衣服的钱,不但没耽误给孙子孙女红包,还为社区老人买了袜子等小礼物。

  为方便照顾空巢老人,付玉枝团队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了空巢老人登记册,确立志愿者与空巢老人的帮扶对子,对空巢老人采取有针对性的帮助。队员们有空就去陪空巢老人唠嗑、谈心、沟通感情。在每年的学雷锋纪念日和重阳节,队员都到托老所、老年公寓以及空巢老人家里进行慰问,为老人们送鸡蛋、水果、药品等慰问品,并且献上队员们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

  为了满足老人们的需求,付玉枝团队成立了志愿者之家,配备了按摩棒、经络理疗仪、血压计、人体秤等各种保健器械,免费让大家使用,付玉枝还自费买了100多副老花镜和100多包方便针无偿送给需要的老人。

  为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付玉枝经常邀请有经验的义工来讲解护理知识,按摩技巧,还经常开展关爱老人公益活动,请来专业医生为老人们义诊,并现场讲解健康保健以及老年突发急病救助知识,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

  家住绿景豪庭14楼的75岁老人韩玉英,患有老年病,经常腰酸腿疼得下不了床,儿女又不在身边。为帮助这个老人,付玉枝爱心团队的安勇和潘琳琳,主动上门为她做按摩,在季节交替以及阴雨天更是每天早晚不落。韩玉英激动地跟邻居们说:“他们一点也不嫌弃我,不但帮我按摩,而且还帮我做饭、收拾屋子,他们做的胜过我的亲生儿女啊。”

  救人于危难

  付玉枝常跟队员们说:“爱心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对于那些需要救助的人来说,爱心就是活下去的希望。”

  一天,付玉枝接到调兵山第一高中团委书记赵志磊的电话:“我们学校三年八班学生薄校锋患上了白血病,为治病,他家已经倾尽所有,下面的治疗费用已经没有着落了,需要帮助。”听到这个消息后,付玉枝心急如焚,当即联系10名志愿者捐款2000多元。随后付玉枝和队员一起多方奔走,组织社会捐助。最终,在各级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共同帮助下,薄校锋得到及时治疗,重返校园,并考上了大学。

  一次,付玉枝得知招收残障儿童的调兵山启智幼儿园办得很好,但由于投入成本高,面临倒闭。付玉枝心想要是调兵山启智幼儿园办不了,那些残障儿童就会失去学习的机会。当时她也没啥积蓄,怎么办呢?情急之下,付玉枝带着儿媳给她用于结婚纪念日买衣服的500元钱,送到了启智幼儿园。

  为了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付玉枝志愿担任8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每年要做三四十场报告。看到未成年人上网吧,付玉枝组织队员义务到网吧巡视,及时制止未成年人上网。几年来,她的团队共帮助200多名未成年人告别网吧、远离网络游戏。

  付玉枝团队的每名队员都从身边小事做起,拿出真情,奉献爱心。

  爱心团队队员、时任大兴矿矿长李景坤,2010年元旦前,知道团队要去看望贫困学生陆雪荣、陆雪实,升井后,连饭都没吃,踩着没脚脖的大雪,第一时间找到了付玉枝,给孩子送去2000元钱,以后逢年过节,他都为一些困难家庭送去米、面、油。

  副队长宋丽妮处处起到带头作用,不论是到福利院还是去慰问贫困户,她都买新衣服送去。队员孙丽萍在兴隆屯受水灾时,一次就捐新衣服46件,队员迟艳春常年坚持为孤寡老人免费理发。

  □宋庆生/本报记者/姜义双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