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幸存者常志强:儿女眼中的“孤岛”
//www.workercn.cn2014-12-03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更多

  新华网南京12月3日电(记者蒋芳)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时,9岁的常志强目睹了父亲和弟弟被日军枪杀,姐姐被奸杀,又看到胸口被刺伤的母亲挣扎着给2岁的弟弟喂了最后一口奶后死去,常志强惊吓过度,昏死过去,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这样的经历,让幸存者常志强的人生从此改变。

  南京城市并不大,从常志强现在住的燕子矶化工新村,到1937年时居住并且遭遇日军屠杀的地点内桥王府园,只有16公里,开车只要半小时左右。然而,常志强的四个子女中竟然没有人说得清这段历史,也没有人知道这个地点。

  如果说战争留给常志强的全部是伤痛,留给这个家庭的则是一种“禁忌”。

  “我们家从来就没有清明节,别人家都忙着烧纸祭祖,我们家的孩子就看着很稀奇。小时候还想问为什么我没有爷爷奶奶啊,但一看到父亲脸色变得阴沉,就不敢开口了。”小女儿常小梅说,哥哥和姐姐跟她一样,除了“被日本鬼子杀了一家七口人”,其他一概不知。

  常志强说,他并不是没有尝试过向人诉说自己的亲身经历。第一次说出埋藏心底的故事,是1949年向单位领导汇报,说了一半,就难过得说不下去,从此再不肯开口。

  在子女们看来,作为父亲的常志强是“有才”并且“称职”的。

  “字写得特别好,画什么像什么,会做菜做饭,我现在都记得弟弟妹妹过生日,父亲会捏个小老鼠、小兔子,摆在蒸笼上蒸好给我们吃。父亲脾气好,辅导功课也是极为耐心。”大女儿常明泉说,因为父亲重视学习,兄妹几个都重视读书,有两个还上了大学。

  但对于父亲的精神世界,他们却无法深入了解。

  “我现在50多岁,似乎越来越理解爸爸心里的那种苦了。他对谁都很好,但跟谁都不是很亲近,也没有朋友,就像是一座孤岛。”常小梅说。

  “小时候怕问,长大了知道得多了就不忍心问,如果他自己忘都忘不掉,我们也就尽量不让他回想起来。”常明泉说,每次接受完采访,或者录完证言,常志强就要在床上躺上几天。而子女们也自觉地“不闻不问”,学会用沉默让老爷子自己去慢慢释怀。

  1982年,日本篡改教科书引发广泛抗议,南京为此开始了“编史、建馆、立碑”的工作。1985年建成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为不少幸存者的心灵家园。

  自从有了纪念馆,常志强为自己祭奠亲人找到一个场所,但他总是独来独往,偶尔老伴会陪着一起去,每当12月13日那天,就在名单墙上亲人的名字前面献上一束鲜花。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