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张纪清:江阴好心人“炎黄”27年后意外现身
//www.workercn.cn2014-12-03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江苏江阴花园新村,一幢始建于90年代初的老旧公寓里,住着一位化名“炎黄”的好心人。他默默捐款捐物27载,却从未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炎黄”,是他每次捐款后留下的唯一落款。

  11月20日下午,一位老人在张家港市人民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营业大厅办理完汇款手续后,突然晕倒在地。银行的工作人员涌上前来,紧急将老人送往医院。医护人员几乎翻遍了他的全身,试图找到可以联系老人家属的信息,但是仅仅在他身上意外地发现了三张落款为“炎黄”的汇款单。

  这位晕倒的老人就是张纪清,江阴祝塘人,一位73岁的退休老会计。

  他,就是江阴人苦苦寻觅27年的“炎黄”!

  门被推开的瞬间,屋里传来了无锡口音,“欢迎,欢迎!”。张纪清老人已从医院康复回到家中。这个下午,在记者再三追问下,这位老人讲起了他隐瞒了多年的“炎黄”故事。

  辛苦耕耘,寄出第一笔善款

  27年前,做供销员的他,正巧从江阴祝塘镇去无锡出差,路过市区的汉昌路邮局,他走了进去,取出1000元,在汇款单上写下了“无锡汉昌路1439号”,落款“炎黄”,并备注附言“以此来表孝敬老人之心,请转交敬老院”。

  这是张纪清第一次以“炎黄”的名字汇款。1000元,在1987年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作者两年的工资总额。

  这笔钱来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张纪清自个儿鼓捣的副业——地鳖虫养殖。张纪清的儿子张虎回忆,从孵化幼虫、饲料喂养,到成熟后捞出烫死、晒干、交付,最终收获了近万元。由此,张纪清成了祝塘镇上少有的“万元户”。

  虽是“万元户”,可是张纪清两口子依然过着清贫的日子。“在我记忆中,一年也吃不到十次肉,父母生活特别节俭。”张虎说。

  自幼丧母的张纪清,在继母的哺育下长大。这位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视他如己出,从小一直教导张纪清:“长大以后,要做好人,做好事。”“继母总爱唠叨这几句,她交代的事情,现在我都做到了。”

  1987年,化名“炎黄”的第一笔捐款,寄给了正在筹建的江阴祝塘镇敬老院。

  换邮局,编地址,主动隐身

  “一位身高1.65米左右、45岁模样,皮肤黝黑、身穿白色衬衫的中年男子。”这是无锡丁村邮政所退休职工张耀文对张纪清形象的描述。祝塘镇政府还专门找了画家根据张耀文的描述,将“炎黄”的画像画出来进行寻找、比对,可是依旧徒劳而返。

  三十年来,张纪清跑遍了无锡、苏州、上海周边的邮局,为的就是做个逍遥自在、默默无闻的“好人”。“我爸真像个‘游击队员’,打一枪,换一地。”张虎说。

  邮局汇款规定一定要写清楚汇款人的名字和地址,而主动隐身的“地下工作者”张纪清总有自己的“妙招”。

  无锡汉昌路1439号、上海虬江路760号、无锡黄泥桥13号、无锡市荷叶新村34号、无锡市广丰三村38号……张纪清总能够捏造出各种汇款地址。说到这里,他也得意地抿着嘴笑了。

  “他们(受助者)找不到我,也就没有思想负担了。”他总是为受助者考虑。“我觉得吧,捐助的人,不要以恩人自居,不然还是不要做了。”张老挥挥手,一脸懊悔地说道,“只是没想到,这一次‘晕倒’竟然把我隐藏了半辈子的秘密倒了出来。”

  张虎告诉记者,由于不是正式编制员工,退休后的父亲收入并不高,每月只有78元退休金及500元失地农民补贴。“他把我母亲的退休金和我们孝敬他的钱,除去必要的家用,都悄悄地拿出去做慈善了。我一直知道父亲乐于助人,没想到他竟然就是‘炎黄’。”20世纪90年代末成家后,张虎便与父母分开居住,对于父亲藏着掖着的“好事”,并不知晓。

  “做好事,不留名,不图利,我做的小事都是举手之劳,帮助别人是每个炎黄子孙该做的。”张老先生说,本来想瞒着全家人,老伴儿也是在帮他洗衣服时发现口袋里署名“炎黄”的汇款单才知道的。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