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孩子们带来学习的成就感? - 教育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这个儿童节,请为人父母者一起做一道思考题——

如何为孩子们带来学习的成就感?

来源:文汇报
2021-06-01 10:48

  原标题:这个儿童节,请为人父母者一起做一道思考题——(引题)

  如何为孩子们带来学习的成就感?(主题)

  文汇报记者 张鹏

  “我奋力托举你当‘学霸’,你势不可挡成‘学渣’。”最近,一则北京大学丁延庆教授吐槽“学渣女儿”的视频火了。他一句“我俩(夫妻俩)都是神童,也要接受孩子平庸的现实”的感慨,无意中引发不少家长的共鸣。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在属于孩子们的节日里,家长们不妨做一道思考题:如果你们的孩子不是“学霸”,是否也能让他从中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幸福感、成就感?

  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且成长“花期”各有不同。如果说,孩子是一颗颗充满希望的种子,教育就是为种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滋养和引导生命的内在力量。

  如何让每个孩子都有充分绽放出彩的机会?这个儿童节前夕,教育工作者还真有些心里话想对今天的家长们说。

  丁延庆教授小时候被称为“神童”,6岁就能背下整本新华字典,本科就读于北大社会学系,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大博导。他的夫人,同样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但两位“超级学霸”的女儿在“学渣”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此,丁延庆坦然道:“完全接受,必须接受,认清楚这一点,对谁都好。”

  与之相应,在网络上,一则“考不上好大学,就意味着不如父母优秀吗”的讨论也引发不少网友的热议。

  “青少年成长是一个动态命题,这让家长和老师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什么才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础’。”上海中学原校长、在基础教育领域深耕近60年的唐盛昌上周末刚刚摘获第三届“关爱青少年成长特别贡献奖”,在同日举行的研讨会上,他分享了自己对于教育的观察与思考。

  如今,家长群体中弥漫着一股升学焦虑,似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如何构建健康正向的教育生态环境?这应该成为今天的家长和老师们共同直面的重大课题。

  在唐盛昌看来,要摆脱各种升学压力引发的教育焦虑,家长最好把眼光放远一些,抓住一些真正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点。他强调,无论是跨学科学习,还是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落到实处的教改新举措,所有这些其实都聚焦于一点:教育,应该帮助每一个孩子实现个性化成长。

  在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校长张悦颖看来,因材施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和教师首先要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这与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的观点不谋而合。此次来沪参加研讨会,他也和同行作了分享:每个孩子成长的“花期”各有不同,有人成熟得早,有人成熟得晚,但他们都是成长中的人,老师和家长都要秉持同一个信念:每个孩子都是“可教之才”。

  时下,不少家长常常用 “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较。对此,不少从事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专家已多番告诫:简单粗暴的“比较”很容易让孩子受伤、不自信,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其实,人生是一场长跑,学习将伴随一生。即便孩子的学习暂时没有处于领先位置,或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张悦颖的建议是,家长和老师要做一位“有心人”,要挖掘并看到每个学生擅长的学习方式。比如,有的孩子是视觉型学习者,擅长图形化记忆;有的孩子是听觉型学习者,声音更容易在他的脑海中留痕;有的孩子上课总是“坐不住”,这样的孩子可能是动觉学习者,配合肢体动作,他的脑筋才能转得更快。“教学中,我们常说要用听说读写等多元方式,调动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

  夏青峰也建议,学校要尽可能地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不同爱好的机会与平台,中小学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不能过分地彰显某一个方面的特色,中小学教育最大的特色应该就是和谐,最大的亮点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的平台。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