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达两会】尊重工匠精神,先要提高工匠待遇

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本版公众号
针对本版《今日关注》话题,我们于3月3日通过微信公众号《工道》征集网友观点,现将部分留言摘编。两会期间,请继续关注《工道》并给小编留言,我们帮您问计代表委员!
——编者
网友“Cindy”:
一线工人积极性不高,往往是因为对工匠重视不足,工匠精神没有内化到企业理念当中。企业理应给予工匠一份体面的劳动报酬,如果工匠们不能获得满意的收入,钻研精神不能持久。而今鲜有技术工人走上企业领导岗位,可能囿于企业崇尚学历的原因。知识和学历历来是晋升的门槛,而一线技术工人在实践和经验上的能力毋庸置疑,晋升困难往往是因为缺乏理论化、抽象化的知识结构。应当多为一线工人提供在职培训、学习甚至回归校园的机会,当他们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相匹配,自然能满足且胜任领导岗位的要求。
网友“Sunflower”:
一线职工创新求变、精益求精,一方面是希望获得更理想的劳动报酬,另一方面是提高自身的不可替代性,以在考核提拔或是精简员工时不至于陷入被动地位。
就目前现状而言,一线职工的创新积极性有待提高,应加强员工对单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此基础上着力培养员工创新思维能力。但更让人深思的是,职工在年龄偏大、已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创新突破,不仅需要相应的激励措施,而且还要在企业内部营造出锐意进取的良好氛围。
网友“致水学子”:
激励员工不应该一味通过金钱,更不要提物质奖励。霍桑实验表明,工资刺激可能会成为刺激工人工作(创新)的一个因素,但不是根本要素。工人会更愿意在一个体恤下属的环境下工作,舒心愉悦地创新创造。人,先是社会人,所以工人们之间必然存在小群体。创新效率的提高,必然要考虑到系统的情绪,工人是否愿意创新和自我意愿必然有联系,同时也取决于和同事的关系。简言之,在工人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企业应开始关注工人内心。
网友“春肖”:
技术工人得不到重视,创造的成绩和成果最后都成了单位领导的业绩。技术工人心理不平衡,主要原因是得不到应有的报酬。
网友“X3”:
学习有平台,优秀上奖台,晋升有舞台。大国工匠的培植、涌现,需要全方位的“土壤”,必须有实打实的措施,否则,就是一阵风、一番口号而已。
(本报记者杨学义整理)
明日话题:如何建立打造工匠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