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02月20日 星期一

“民谣的春天早就来了”

本报记者 陈俊宇
《工人日报》(2017年02月20日 05版)

赵雷

万晓利

老 狼

一个唱民谣的歌手在流行音乐的世界里被众所周知。

最近,赵雷带着歌曲《成都》出现在《歌手》舞台,短短5分钟时间。随后,“赵雷,你终于红了”刷爆微信朋友圈,民谣成了热门话题。

赵雷火了,这是“意料之中,瓜熟蒂落”,采访中记者得到的结论高度一致。

一直致力于推广民谣音乐的十三月文化公司创始人卢中强反复感慨,“这是一个多好的时代。”《中国好歌曲》总导演、《中国新歌声》副总导演吴群达直言,“民谣的春天早就来了”。

民谣,终于从“小舞台”走向了“大舞台”。

“瓜熟蒂落”

采访卢中强时,他依旧在为“民谣在路上”奔波。

早在2010年,卢中强发起了“民谣在路上”,开启了民谣在全国巡演的时代。赵雷也曾参与其中。对于赵雷,卢中强很熟悉。“当年赵雷的第二张专辑,就是我们免费提供的录音棚。而赵雷第一次参加‘快男’比赛,唱的是公司曾签约的民谣歌手马条的作品”。

“挺好的啊。”当《工人日报》记者问及如何看待赵雷走红,他语气淡然倒也欣慰,“这是一个瓜熟蒂落的事,他确实到了很火的阶段。在民谣歌手当中,赵雷的上升空间,粉丝的黏度都是最好的”。

“最近这几年,我们通过《中国好歌曲》《中国好声音》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赵雷也曾经参加我们第一季的《中国好歌曲》,他如今走红是个瓜熟蒂落的过程。”吴群达认为这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吴群达对赵雷有着一定的了解,“他的创作是很贴近大地的,有理想且又诚恳。在节目中,他选择演唱的《成都》《理想》,都能与老百姓产生高度的共鸣,并且用民谣这种纯粹的表演形式娓娓道来,让人们不得不去关注这样一位优秀的有原创精神的唱作人”。

关于赵雷的创作,同是民谣歌手的大冰有过熨帖的表述:“雷子(即赵雷)打小苦出身,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自己养活自己,高兴了没人分享,委屈了自己消化。而他把对他好的人都放在心上,以及琴弦最深处。”

以赵雷为代表新一代民谣歌手走红,与整个音乐行业的窘况有着莫大关联。

卢中强的观点更为直接,“民谣音乐的创作体系不同于流行音乐工业化流程,对听众来说,也有着不同的音乐感受。就深层原因来说,当下的流行音乐创作实在乏善可陈,既没有想象力又没有创造力,因此,小众的有闪光点的音乐就能脱颖而出。再者,大众对新歌也是有很强的需求,但我们的华语音乐创作是跟不上的,这也就造就了有着小闪光点的民谣音乐被放大”。

“是金子随时都可以发光”

赵雷走红,有迹可循。

在不同的音乐节目之中,宋冬野的《董小姐》、马頔的《南山南》、李志的《天空之城》因被选秀歌手翻唱而登上热搜榜。

在电视节目之外,李志即将开始“叁叁肆”计划,12年在全国334个地级市做演出;好妹妹乐队在乌镇进行了一场封闭创作营的直播,两年前,他们是首个登上北京工人体育场舞台的独立音乐人;90后民谣女歌手陈粒在2016亚洲新歌榜上,拿下了年度最佳新锐音乐人奖……

曾经只是在地下过道、酒吧、Livehouse演唱的民谣歌手,开始走上了音乐厅、剧场、体育馆等“大舞台”;原本只有寥寥无几的听者,如今也有了固定的粉丝群体,有了巡演,也在接商业演出。

“现在多好啊,特别好。无论收入还是演出机会,与10年前相比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当下民谣面临的情形让卢中强感慨,“在众多音乐门类中,民谣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吸引的粉丝也是以前无法想象的”。

卢中强给记者了一组数据:2007年底,十三月公司进行年终财务统计,公司签约一众歌手的商演和版权收入总共才18万多元。而到2015年,这个数字至少翻了100倍。

民谣在中国内地时日不长。1994年由大地音乐发行的《校园民谣1》横空出世,郁冬、老狼、叶蓓、高晓松、小柯等是代表人物,不过是极度兴盛到迅速衰落。2001年,北京三里屯南街成立了“河酒吧”,野孩子乐队、万晓利、小河、左小祖咒、王娟等民谣音乐人在此演出。这一时期的民谣被媒体称作“新民谣”,民谣歌手的队伍也日渐壮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独立音乐人有了传播自己作品的平台。新一批民谣音乐人如赵雷、李志、宋冬野、马頔、陈粒、好妹妹乐队等,产出了《南方姑娘》《安和桥》《南山南》等被大量传唱的歌曲。

卢中强也说,现在渠道越来越多,自媒体越来越发达,真应了那句老话,“是金子随时都可以发光”。

“音乐大环境会越来越好”

赵雷“发光”则经历了漫长的时光。2010年,他曾参加湖南卫视的音乐选秀节目《快乐男生》,止步于12强突围赛,也曾放下豪言,“我要掀起民谣音乐的新浪潮”。

即便《中国好声音》最初时,民谣依旧难以在节目中形成影响力。“当时来说,民谣音乐还没有形成很好的欣赏基础。是最近这几年通过各种音乐节目的合力,才在百姓中打下了好的基础。”吴群达算是洞若观火。

不过,乐评人韩松落撰文称,2000年后成名的民谣歌手,是在低成本、野生的状态下成长起来的。“民谣歌手当下的胜利,未必是他们个人的胜利,也未必是民谣音乐的胜利,而是低成本优势的胜利。”其逻辑背后是,以真人秀节目或者综艺节目为代表的娱乐资本在“收割”民谣歌手。

卢中强同意“低成本”一说:“华语音乐市场的不堪,导致制作各个环节人才的流失和创作者的冷漠,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音乐制作是一个减分流程。而在类似网易云音乐平台上,这些民谣歌曲就是最初的demo,由此保留了原始的感动和创作初衷。”

当然,卢中强一直看好且关注主打原创音乐的《中国好歌曲》。作为《好歌曲》的总导演,吴群达并不认为电视节目是在“收割”民谣歌手。

无论是寻找的还是报名的民谣歌手,我们都需要进行专业的筛选。筛选之后,要与创作人、歌手等一起完善作品,涉及歌词、旋律、编曲、乐器实现、歌曲结构、现场演唱等多方面,这是一系列的工程,从而让民谣歌手从‘小舞台’走向了‘大舞台’。他认为二者关系是“互相滋养”,“如果没有民谣,这些年的音乐节目也就失去了很多精彩”。

而十三月文化公司发起的“民谣在路上”则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卢中强自诩这是“最好的民谣发动机的引擎”。该活动做过50个音乐节,超过300场音乐厅、剧场、livehouse的演出。

如今的十三月除了持续“民谣在路上”的巡演,还开设了民谣音乐人发掘通道“试音间”,这是一个民谣新人的孵化计划,“和资本层面合作,找到合适的团队,投资他们”。

关于民谣前景,无论卢中强还是吴群达都持乐观姿态。

吴群达说:“两三年前,民谣的春天就早已到来。而这种状况能持续多久,则需要各方的努力。”

“只要音乐作品够优秀,有差异化的辨识度,不管哪个音乐类型都会有春天到来,而不仅限于民谣。”卢中强更愿意从整个音乐环境来考虑问题,“音乐大环境会越来越好,有才华的创作者会被尊重,有想象力的创作会被认可,在乐手、编曲、后期制作等细分领域都会有人才投入其中,有精英会回归,内容会变得更加丰富,好的音乐作品会越来越多。”

(漫画 李法明)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