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本报记者 王伟伟 摄影报道
《工人日报》(2015年12月19日 02版)

随着行政副中心的兴建,祁忠玉一家的户口也将“由农转非”。

来自贵州的程师傅和工友正在辛安屯村拆除房屋。

来自河南的杜家兴正在废墟上与同学留下的小狗玩耍。
12月16日,祁玉忠和儿子回到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待拆迁的家中。他们是为了变更户口而回家取户口簿的。随着棚户区改造和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设,祁玉忠一家的户口也将从农村户口变为城镇户口。
11月25日,北京市召开会议,决定各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将在2017年整体或部分迁入通州。为配合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设,祁玉忠所在的古城村以及周边的郝家府村、胡各庄村、辛安屯村、后北营村、大台村,共计6个村的8600户居民成为了首期拆迁改造的对象。祁玉忠作为该村的村民,和其他人一样,只能暂别这片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土地。而等待他们的不光是一把回迁房的钥匙,还有一片拔地而起的新城区。
与祁玉忠家相隔不足500米的古城小学——这是一个以接收农民工子女为主的学校,其周边已是大片的空地。杜家兴是古城小学4年级的学生,自11月份以来,他们班每天都有人退学,“有的转学了,有的回老家了”。据该校的一名老师介绍,平时一到放学时间,校门口接孩子的家长有近百名。而如今,来学校接孩子的家长却寥寥无几。
在辛安屯以南的郝家府村——北京市政府新址,已经被四五米高的围挡给围了起来,如果不是村口的指示牌和地铁站的名字,外人已很难将这儿与村庄联系起来。而两年以后,“郝家府”这个连北京人都不曾知晓的小村,也将随着北京市政府的迁入,成为北京市转型发展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