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海拔高精神更高 风暴强意志更强

“天路保姆”呵护青藏铁路畅通平安

千里线路设备质量大幅提升,轨检创国内同级设备最佳纪录

《工人日报》(2013年10月11日 01版)

本报讯 (记者毛浓曦 李元程 通讯员杨斌)中秋夜,西藏当雄,海拔4213米。擦黑时还是明月穿云,一会儿就乌云突变,两小时之内又经历了从冷雨到雨夹雪的骤变。为了缓解职工的思乡之情,中铁十二局集团铁路养护工程公司当雄车间张罗了6桌丰盛的饭菜,但热闹并未出现,职工们呼呼啦啦吃完就各回宿舍给家人打电话去了。在世界屋脊上挑战着缺氧、高寒的人们,一年难得一见家人,节日的电话比饭重要。

此时,就在距驻地不远处,平卧在高原上的青藏铁路寂静无声。

2006年,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从此,一列列火车带着各地的游客准时准点在青藏高原上奔驰。当人们满怀惊奇兴奋,或一路拍照,或出神凝望的时候,或许没有想到,为了这条平均海拔4300米的特殊铁路线的安全运行,是谁在日夜付出着艰辛。

2007年,青藏铁路唐古拉山南站至拉萨站525.547公里的养护维修任务,交给了中国铁建十二局专门成立的青藏铁路养护工程公司。作为中国铁路首家、也是唯一的委外养护单位,该公司一组建便面临严峻考验。一方面,线路设备质量属“荒道”水平,本身需要精心“调理”,更何况在高原冻土、极端气象条件下,它的变数是什么、有无规律?无先例可循;另一方面,来自五湖四海的职工,能否在风沙冰雪、低压缺氧、强紫外线、大温差的恶劣环境中立足?也是未知数。

应对之策是从无做起、从我做起。公司请来全国各地专家、工长、领工员,每天晚上从“安规”、“技规”等基础知识学起。“为了掌握不同季节、温度、风沙、速度条件下的线路变化,只能从头收集、分析、整理数据。”董事长、党委书记张乐卿说,“后来,我们提交了有关冻土的观测和分析报告,这是养护的基础性工作,更对国家是一种贡献。”

“‘天路’什么时候可能会伤风感冒,什么时候可能会头疼脑热,我们都有了十分透彻的了解与把握。”总经理左志明介绍。

7年养护,“天路”越加平稳。2012年在大幅提高维修、检测标准的情况下,7月份线路检测创造了国内同级设备轨检最佳纪录。列车时速从当初的20公里一路提升并稳定在100多公里。截至今年6月30日,实现无责任特别、较大、一般(A、B、D)类事故2558天。

尽管企业将氧气接到了员工床头、确保了蔬菜供应、实行了最大限度的机械化和信息化,但“天路”平稳安全的背后,是600多职工难以计量的幸福让渡。在这家职工平均年龄32岁的公司,职工一年中平均和家人分离10个月,很多人已经三四年没有和家人吃过年夜饭。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