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焦点】正视城市病

本月主笔 董沛
在北京,一个月收入4万元的家庭最近在网晒了自家的账单。晒的原因,是觉得日子越来越难过。
在这个家庭的账单里,每月的支出是:“三险一金”加个人所得税共1.1万元,父母赡养费3000元,养车费用2000元,社会公益支出1000元,家人的保险支出1500元,孩子幼儿园和兴趣班支出2000元,物业停车费1500元,吃饭、穿衣费用3000元,零用2000元,月还房贷14000元。
这份账单在网上引来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一种是高收入者哭穷;另一种是大家对当前城市生活的忧虑。
近几年来,城市的高速扩张几乎打乱了城市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越来越多人的拥入,房价高企,交通暴堵,医院人满为患,入托入学难成为通病……
对于在这些超大型城市中谋生的人们,房子就像是围城。一方面是一房难求,无数的人徘徊在外,欲入无门;另一面是有了房子的人,不得不面对交通、教育等带来的困扰。越来越多的人,正是因为交通问题、孩子的教育问题,被迫离开自己辛辛苦苦置下的家,重新到城市中租房居住。
当这种困顿越来越多地困扰在这个城市中生活的人的时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这个城市“病了”。
得“病”的原因,客观上是因为城市化进程过于迅速,政府诸多公共服务提升相对落后,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入。但是,也有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有待提高的问题。
以北京亚北为例,每个早上,人们面对的都是路面上停滞难前的车流以及地铁口排着长队的人群,有时甚至需要武警维持秩序。车流的进城方向,一条数十米宽的清河就成为上百万人前行的天堑。上下三个车道的立水桥,是他们的必经之地。就是在这个堵点,交通管理部门又在不足500米的距离内,设置了3个红绿灯来管理交通流量,进一步加大了拥堵。
在有关部门的规划中,立水桥的东西两边,都要修两座桥。然而,这些桥开工至今,历时最长的已经超过了5年。道路和桥梁竣工的日期从奥运前拖到了奥运后,结果仍是修了桥的地方没有路,修了路的地方没有桥,堪称中国城市交通建设的“奇景”。
清河之北,坐落的是一个居住着几十万人、已经开发超过十年的社区——天通苑小区。小区里,没有一家公立幼儿园,只有一家公立小学。规划中的三甲医院终于动工,但落成遥遥无期……生活设施配套的不健全,使人们要跑很远的路去看病、上学,进一步加大了城市拥堵……
当天通苑几十万人的生活状态并不是个案,而成为北京乃至所有大城市常见现象的时候,“城市病”的医治显然已经到了最重要的时候。
对此,北京市有关部门本周也发出了声音,称当前的迫切工作一要抓紧出台、抓紧落实治理交通拥堵方案;二要积极稳妥做好人口调控工作,狠抓先进经验推广和各项政策落实;三要切实抓好消防安全,坚决防止出现重特大事故。
知易而行难。城市“病了”,只有正视,才能有正确的解决心态。不过,有关方面应该牢记:千千万万城市人一直都在忍受这种“病痛”,他们盼望着它能尽快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