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0年12月04日 星期六

中国货币政策发生改变: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

《工人日报》(2010年12月04日 002版)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 (记者王宇 韩洁)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向外界释放出重要信息:我国货币政策将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

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此前我国货币政策基调曾先后发生多次转变。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我国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底,为抵御日渐明显的通胀压力,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为应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在2008年11月,我国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助推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率先反弹,迅速企稳回升。

“与前两年相比,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国内经济已进一步企稳,同时流动性过剩,通胀预期居高不下,货币政策已经到了回归稳健的重要节点。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体现经济活力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也已连续第四个月出现上涨,我国经济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与此同时,随着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开启,全球流动性泛滥,国内物价上涨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10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4.4%,创出25个月来新高。

“在经济形势出现向好变化后,现在更需要关注物价上涨的风险。”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货币政策基调的改变,可向市场传递出明确信号,通过货币信贷的合理投放,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

事实上,自今年年初以来,针对形势的变化央行加强了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先后通过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加息和持续的公开市场操作,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

接受采访的专家还指出,从长远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礼卿认为,只有当货币条件回归常态、资金价格保持在一定水平后,企业才会有动力进行技术创新,国家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才会加快。

专家指出,“稳健”并非“紧缩”,它是一种在多目标下保持平衡的货币政策,可随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双向微调。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