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
成立100周年
100年来
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全国总工会微信公众号
推出
“工运城市接力迎百年”
线上宣传展示活动
我们走过中国革命转折之城
遵义
点击海报回顾🔽
今天工运城市之旅
来到第十二站
延安
巍巍宝塔山下
延河碧水长流
延安
这座镌刻着红色基因的古城
不仅是中国革命的
圣地、新中国的摇篮
更是一部用铁锤与信念
铸就的工运史诗
从1935年到1948年的十三载春秋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
在这里淬炼出夺目的真理光芒
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
(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旧址
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杨家岭革命旧址景区
这里是延安时期
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
(陕甘宁边区总工会)的所在地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胜利到达陕北延安吴起镇后,决定撤销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于1935年11月在瓦窑堡(今子长市)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
自此,中国工运的火种从江西苏区带到了西北苏区。
全总西北执行局成立后,首先是整合好当时的各类工会组织,如在1936年2月建立了陕北省总工会。刘少奇同志还专门发表文章,指明在苏维埃政权下,工会的任务和性质,工人运动开展的方法和策略等。这些都为后面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开展领导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打下了方针政策方面的基础,指引了工作的方向。
陕北省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瓦窑堡米粮山
之后,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37年9月,国共开始二次合作,按照双方谈判结果,原苏维埃政府取消,建立陕甘宁边区政府,全总西北执行局改为陕甘宁边区总工会。
1938年11月,随着中共中央搬往杨家岭,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开始在杨家岭东面山坡上办公。1939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组建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统一领导根据地和全国的工人运动,上下4个院落的22孔窑洞,见证着中国工会和工运事业的蓬勃发展。
1940年2月7日,《中国工人》在延安二次创刊,成为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主办的机关刊物,毛泽东亲自题写刊名并撰写《<中国工人>发刊词》。
《中国工人》在延安二次创刊的创刊号
2021年12月,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旧址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第一批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
(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旧址的
3号院(5孔窑)
是延安时期工人运动简史陈列馆
延安时期是中国工人运动从理论到实践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和重大转折时期。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和边区各级工会干部积极带领边区工人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创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中共中央及中央红军初到陕北,衣衫单薄,疲惫不堪,彼时又正值寒冬,黄土高原寒风呼啸、滴水成冰。见此,工会迅速动员工人和妇女赶制棉衣棉鞋,短短一个月后,战士们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和新棉鞋;
1936年初,陕北省总工会筹委会深入各地,动员工人加入红军,掀起工人参军热潮,出现了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的景象,极大激发了工人投身解放事业的热情;
黄河水手工会
1935年,黄河水手工会成立。1936年2月20日晚,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20多里长的黄河水面上强渡,黄河水手工人利用简陋的木船、羊皮筏子,把两万多名红军安全运抵黄河东岸;同年4月,400多名黄河水手又不停地摆渡了七天七夜,把东征的红军接回了陕北根据地……
毛泽东与水手工人合照留念
1938年4月17日,陕甘宁边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在延安召开了边区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截至1938年10月,陕甘宁边区已经建有县工会20个、区工会116个、乡工会546个、工厂工会7个,全区共有工会会员3.6万余人。1945年至1946年这一段时间,陕甘宁边区总工会的工会会员达到将近7万人。
延安时期工人运动简史陈列馆贯穿了党中央、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心支持工人运动这一主线,五部分主题展陈如史诗画卷徐徐展开。1935年至1948年的时空长廊里,既有边区工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生长的蓬勃气象,更有赵占魁等劳模挥汗如雨的身影。玻璃展柜中的纺车与锄头,承载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豪迈宣言;泛黄的职工教材,记录着思想启蒙的星星之火如何燎原。
模范工人赵占魁
延安工人学校旧址
位于延安鲁艺文化园区东山
工人学校培养的
2000多名干部和工人骨干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工会发展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意义深远
1939年春天,延安东门外桥儿沟的黄土坡上,一群工人学员正挥动锄头开垦荒地。在这片荒地上即将诞生的延安工人学校,不仅是一所技术培训学校,更是中国共产党在烽火岁月中锻造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历史缩影。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在陕西泾阳县创办安吴青训班,专门培训有志于投身革命的爱国青年和失业工人。1938年,随着流亡工人的急剧增加,中共中央决定在青训班增设一个职工大队,后又在抗大第四期设职工二大队。随着抗日战争的进行,一批又一批工人冲破层层封锁,汇聚延安,根据当时的形势,中央决定成立延安工人学校。这是一所专门培养技术工人和工会干部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人队伍职业教育的一次成功实践。1939年5月,延安工人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学校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人运动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工人学校开学典礼
延安工人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它不满足于一般号召,不搞空洞说教,而是深入细致,耐心扎实。学校要求每位教员和工作人员都要把学生们看成是自己的阶级兄弟,不仅让他们学习知识技能,还要从思想上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主人。
学校的另一大特色是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白天工作6小时,晚上组织学习。在办学过程中,延安工人学校始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从此也成为工人阶级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标识。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
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
南泥湾是
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
其孕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大多数人知道南泥湾,是从这首陕北民歌开始的。
1939年2月,为克服经济上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同志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1941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他们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使昔日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当年在边区进行的大生产运动,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粮食蔬菜的自给,战胜了严重的物质困难,而且密切了党政军民的关系,转变了干部的作风,积累了宝贵的经济建设的经验,最终还孕育了南泥湾精神,丰富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八路军359旅在南泥湾开荒时的情景。新华社图片
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是在原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总建筑面积11345平方米,展陈面积约7100平方米,展线长1120米,集中展示了军民大生产时期南泥湾的富饶风貌,还原了大生产运动及八路军第三五九旅边开垦边练兵的生动场景,全面、客观地展示了陕甘宁边区“以农为主、全面发展”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运动。馆内展陈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主题,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为主线,全面展示了留守陕甘宁边区的部队、机关学校和工农群众在大生产运动中的巨大贡献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延安,是一座红色之城
更是一个精神高地
宝塔巍巍矗立,延河滔滔不息
黄土高原上的工运夯歌
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依旧嘹亮
关于中工网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