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项目,先后荣获202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23‘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荣誉称号……”这些成绩见证了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李超的成长之路。
从2015年考入济南大学算起,李超在济南大学的校园里奋斗了十年。十年间,他从本科生一路成长为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一定成就的科研“新兵”,播撒青春汗水的同时,茁壮成长为科研工作的“生力军”,成为名副其实的“学霸”和“科研达人”。
图为李超。济南大学供图
事实上,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李超最初的科研方向为生物质加氢制备精细化学品,但经过几个月的实验摸索和学习,研究结果都不顺利。
恰好山东省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时期,在国家重点人才工程青年项目获得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胡勋教授指导下,他瞄准了生物质热解的新研究方向,经过半年时间的尝试与探索,成功在课题组建立了完整的生物质热解制备生物油和碳材料的绿色生产工艺。
“自律、勤奋、踏实”是导师胡勋对李超的评价。在学习方面,他是一个规划性很强的人,提前规划好要完成的事情,并尽力完成;生活中,他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节奏和时间;工作中,他不断提升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室是科研人的“主战场”。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超成为了实验室的核心成员之一。他不仅在实验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还积极参与实验室的学术交流活动。他和同学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一起面对实验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共同为实验室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
说起自己的研究方向,李超难掩兴奋:“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将生活中的一些固体废弃物,比如城市废弃物塑料、林业废弃物木屑等,通过热解方式将其转化为新型多功能碳材料,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为响应《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李超参与了山东一石墨新材料厂的技术合作。针对企业目前石墨电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电极材料纯度、机械强度、聚合成型过程温度过高等问题,李超和团队成员利用前期自主开发的生物油改性沥青技术来调变沥青的性质,降低沥青中氮、硫等杂元素含量,提高石墨电极的机械强度,缩短一焙时间,降低沥青聚合成型温度。相关技术已实现初步验证,对于提高八三石墨电极品质,降低石墨电极生产成本有重要意义。
自2019年以来,李超创新性开发设计了绿色活性炭生产工艺、塑料可持续回收再利用等工艺,实现了废弃生物质的高值化利用制备多功能碳材料,为碳中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刘珂珂 陈敏)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