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社评】贯通技术与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让靠本事吃饭“真香” - 社评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社评】贯通技术与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让靠本事吃饭“真香”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1-20 07:19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罗娟

  不管工人还是工程师,衡量人才的标准只看“有没有那两下子”,让扎根一线、钻研技术、“靠本事吃饭”的工人“真香”起来,从而引领更多青年愿意学技能,培育出更多技能、技术人才,适应新技术、新职业、新经济的发展趋势。

  日前,《工人日报》报道了山西实现职业技能评价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贯通互评”的新闻,2020年,山西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5名高技能人才转评专业技术职称,3名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获通过,其中,电工张红兵评上了高级工程师,自动化工程师宋志伟成了数控装调维修工高级技师。

  这是政策红利的落地之举。新年伊始,人社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将贯通技能、技术两类人才的职业发展扩大到更多领域,这将大大拓宽技术工人的发展空间。

  很长时间以来,以学历和身份作为标准,将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分割开来,我国执行两套不同的人才评价体系。技能人才,即“蓝领”工人,按照五级技工的技能等级认定为技师、中级技师、高级技师等;专业技术人才,企业俗称工程师,则沿用专业技术职称体系获评技术员、助理工程师、中高级工程师等。二者互不相通。工人要申报专业技术职称,需要论文、学历、奖项等,这条路几乎走不通。工人评上高级技师后,几乎就触及了职业发展的“天花板”,收入提升有限、职业前景不明。人社部公布的2019年企业薪酬调查信息显示,90%拥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才年工资为26.5万元,而90%高级技能及以上技能人才年工资仅13.56万元。

  人才评价体系的分割,造成工人与工程师之间的地位、待遇等差距,给技术工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提升带来障碍,削弱了年轻人学技能的积极性,也不符合当前技术变革和技术、技能人才融合发展的趋势。

  我们看到,技术变革正在推动企业生产组织和工作方式的变化,工人和工程师之间、“蓝领”和“白领”之间,已不是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发展。比如,在智能制造工厂,产线运维需要工人能够理解工程师的技术要求,而工艺管理则要求工程师能够掌握生产过程的技能要求。可以看到,只有新一代技术、技能融合人才,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企业生产的要求。新闻中宋志伟就表示,作为工程师去参评工人的职业技能评价,主要因为“搞技术的必须懂生产”。

  当下,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大批新职业,这些新职业普遍表现出技术、技能融合发展的特点,很难分清是工人还是工程师的岗位。例如,2020年人社部公布的新职业中,区块链应用操作员的职业定义中就包含了设计研发、操作运维等贯通融合的特质。

  近年来,“博士工人”“工人教授”屡见新闻,不断弱化、冲击着工人和工程师之间的身份梗阻。去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就有博士生获得技能竞赛项目的金牌。现实中,不少高技能水平的工人具备了参与技术工作的能力,甚至已经在企业处于技术研发岗位。不少地方,大国工匠、高技能工人、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工艺改进、研发创新,为企业创造了可观价值,受到企业重视。

  贯通职业技能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之间的梗阻,让工人也有机会评上工程师,打通的是技术工人职业上升通道,畅通的是技术工人成长成才道路,疏通的是人才合理流动渠道。从2018年起,我国开始推动贯通互评改革,目前已有近2000名高技能人才取得专业技术职称。但试点中,各地也陆续反映企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2020年全国两会中,《工人日报》曾报道过一位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的大国工匠申报正高级工程师职称在企业遇冷的新闻。

  促进技术、技能人才融合发展,要实现的突破和改革还有不少。比如,需要制定两类人才的对应参考目录,解决工人实际操作水平和技术人员专业之间的对接问题;需要在企业探索建立技能岗位等级与管理、技术岗位序列相互比照机制,以防一些企业“评而不聘”;需要鼓励企业实行高技能领军人才年薪制、股权期权激励,或设立特聘岗位津贴、带徒津贴等,切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水平。

  人才评价是“指挥棒”,只有人人皆可成才,才有人人尽展其才。贯通两类人才的职业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弘扬一种靠本事吃饭“真香”的劳动观和价值观,不管工人还是工程师,衡量人才的标准只看“有没有那两下子”,让扎根一线、钻研技术、“靠本事吃饭”的工人“真香”起来,从而引领更多青年愿意学技能,培育出更多技能、技术人才,适应新技术、新职业、新经济的发展趋势。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