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李久生:他让每滴水肥 价值最大化(图)
//www.workercn.cn2017-09-11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人物档案

  李久生,河北省邢台市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近日,在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ASABE)2017年国际学术年会上,李久生被授予ASABE年度微灌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中国专家。

  “在我看来,比获奖更重要的是,看到越来越多的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在田间地头,让每一滴水肥价值最大化。”他说。

  “小时候打井,一般打到10米就出水了,到我高中毕业时,需要打到50米左右,现在的井就打得更深了。”李久生边说边用手比划着。

  出身于河北省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对于华北平原的缺水现状,这位中国水科院研究员有着深切感受。

  如何用有限的水源满足作物的需求?李久生试图从节水灌溉中寻找答案。30多年来,一直从事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研究的他获得过国内外多个重要奖项。

  近日,在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ASABE)2017年国际学术年会上,他被授予ASABE年度微灌奖(Microirrigation Award),成为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中国专家。

  “在我看来,比获奖更重要的是,看到越来越多的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在田间地头,让每一滴水肥价值最大化,在节水的同时也让农民从中获益。”眼前的李久生,朴实而谦和。

  给喷灌用水效率打分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包括喷灌在内的节水灌溉发展迅猛。国际灌排委员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喷灌面积为373万公顷,位列世界第三。

  但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对于喷灌的节水效果,业界还存在一些争议。如何科学评估喷灌过程中的水量消耗、损失和水分利用率是个难题。

  喷灌过程中,水先喷到空中,再洒落到作物根部。在这一过程中,作物的冠层会截留一部分水量。李久生解释说,所谓冠层,是指在作物上端,像“帽子”的部分。太阳一晒,冠层截留的水量就被蒸发掉了。有研究人员认为,这部分损耗使喷灌的节水效果大打折扣。

  冠层到底截留了多少水量?截留下的水量都浪费了吗?科学问题需要用实验和数据说话。为了寻找答案,李久生和团队成员展开了近七年的科学研究。

  李久生团队在作物的不同生育期,获取冬小麦和夏玉米冠层的截留水量数据,然后确定其变化范围,再系统分析农田环境及气象要素与冠层截留损失间的定量关系,最后建立了基于能量平衡的喷灌作物冠层截留水量及其消耗损失估算模型。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在喷灌过程中,冬小麦冠层净截留损失几乎为零,夏玉米冠层净截留损失仅占灌水量的4%—6%。

  “我们的研究,揭示了喷灌对作物蒸腾的抑制机理,消除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喷灌节水效果的疑虑,给处于低谷期的喷灌技术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李久生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近十年来随着大型喷灌机在我国应用的增加,为了有效应对喷灌范围内地形、土壤、作物等空间变化对水肥高效利用提出的挑战,从“十三五”开始,李久生带领其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始了变量灌溉技术的研究工作。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