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纪军
//www.workercn.cn2017-09-0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纪军

  人物背景:纪军,丘北县农村能源推广站职工,林业工程师。扎根林业一线工作38年,2016年退休后仍然积极参与林业发展及社会宣传工作,曾荣获1993年~1996年云南省林业厅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奖励; 2015年被文山州人民政府授予“文山州先进工作者”称号。

  我叫纪军,退休前我在丘北县林业局农村能源技术推广站工作。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题目叫做《这山、这水、这草、这木和我这个人》,为什么用这个题目?是因为,我工作这40年,就是和丘北的山、水、草、木打交道,是丘北的山水草木成就了我,而我也为丘北的山水草木奔走一生,为之自豪,为之荣光。

  回首我的职业生涯,我主要做了3件事,这3件事值得我骄傲一生、激动一生、感喟一生。

  第一件事是,我参与了红豆杉的培育繁殖,将这种珍稀树种引进培育成功,现在已经成为我们丘北的常见林木品种,从“珍稀”到“寻常”,我为红豆杉在丘北的繁衍生息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2003年,县里想引进培育红豆杉,广泛种植,作为我们县的经济林木,正式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人工造林项目。

  为了弄清红豆杉生长繁育的原理,我花了3年的时间,深入冲头林场与干部职工从规划、育苗、种植、抚育、病虫害防治等所有环节,学些云南红豆杉种植、培育技术,向专家请教,自己潜心研究,精心观察,用相机记录了它种植培育成长的全过程,把每一个环节,都用画面定格,编了一册《云南红豆杉种植技术》,印刷了2万多册,指导农户、种植专业户种植、培育红豆杉。

  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由一个红豆杉的门外汉渐渐入门,最后登堂入室,成为一个对红豆杉这种珍稀树种十分了解、可以动手种植、成功培育的行家里手。

  我做的第二件事,至今常常令我激动不已。这就是,我是普者黑湿地公园的见证人,更是它的助产人。

  2008年底,当时的林业局领导到昆明开了一个有关湿地公园的会,回到丘北,他找我说,丘北准备要建一个湿地公园,问我“懂不懂湿地?”我不懂,反问他:“是不是一个大水塘?”后来逐渐才知道,他要我深入了解要建湿地公园的区域,用相机把这个范围内的所有地形、地貌、动物、植物等生物的多样性记录下来,同时要我通过拍照,搞清地形、动植物、面积等,做成一册资料,供县委、政府决策。

  干了大半辈子林业,知道各种树木,也知道各种花卉草丛,就是不知道什么是“湿地”,那是我第一次听说“湿地”这种玩意。领导交给我的任务很粗糙,他其实也说不清啥是“湿地”,我也稀里糊涂接下了任务,背着相机开始跋山涉水进行艰苦的资料拍摄采集。

  当时这个湿地还没有决定在哪搞,搞多大,怎样搞,一切都是未知数。所以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头雾水。为了了解“什么是湿地”,我到昆明新知图书城花了70多元买了一本名叫《中国湿地》的专业书来啃,按照不能和国家自然保护区重叠的要求,我侧重勘察普者黑-炭房公路以西这块地,共有1154公顷。

  我当时的任务主要是两个:拍片子,做画册。

  2009年4月开始直到7月,我花了3个月的时间拍片子,这范围内的100多个山头,我基本爬遍了,这3个月令我永生难忘!

  我每天一早骑个摩托车,来到山脚,停了车,带着相机、脚架,背着矿泉水和干粮,就上山了,有时候气候不好,要么得耐心等待阳光,要么被大雨浇得全身湿透。拍片子的甘苦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位置不对、时辰不到、光线不足、角度不行、设备不好、技术欠佳、审美有缺陷、身体素质差……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导致所拍的片子要么报废,要么质量不好。

  3个月的功夫,我跑遍了普者黑湿地及其周边的每一个山头、角落,我拍了3000多张第一手实景片子,紧接着编辑画册,出版了《普者黑喀斯特湿地动植物》摄影画册,给党政领导、专家决策,保留并提供了一份完备、鲜活、形象的普者黑湿地区域生物多样性的资料,同时更重要的是,也保留记录下了这个区域的历史风貌,必将泽及后人。

  第三件事其实是和第一件、第二件同时发生的,这就是我作为摄影爱好者、林业宣传工作者,我把丘北林业近40年的发展史,用相机完整记录了下来,同时用自己的镜头和文字,把丘北林业发展所取得的各种成就,借助各类媒体宣传出去了,现如今,只要说到丘北林业、红豆杉、普者黑湿地,就不能不提到纪军的名字,我为此非常自豪。(陈昌云 黄榆 文/图)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