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片丹心向阳开
——记空政文工团创作员、著名剧作家阎肃(上)
一九九九年六月九日,阎肃在家中讲述奖杯背后的故事。 新华社发
编者按
他是一位老兵,85岁还奋战在文艺的“前线”。
他创作的歌剧《江姐》半个世纪常演不衰,主题歌《红梅赞》家喻户晓。他创作的歌曲《唱脸谱》《敢问路在何方》《前门情思大碗茶》《北京的桥》《雾里看花》等至今广为传唱。
他坚守崇高信念,“听招呼、跟党走”是他一生不变的信念。
他有着浓厚的故乡情结,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自豪地说:“我是保定人!”
他,就是空政文工团创作员、著名剧作家阎肃。从事文艺工作60多年来,他始终满怀激情地讴歌主旋律、弘扬中国精神。踏着时代的脚步,这位一直坚守在文艺战线的老兵一次次唱响着时代的最强音,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即日起,本报刊发系列通讯,讲述阎肃红心向党,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修身立德的艺术人生。
“以前,只要《江姐》有巡演,不管在哪,阎老一定到现场观看,我们总是在最后把他请上舞台,由他带着全场观众一起高歌《红梅赞》。”11月22日,第五代“江姐”、空政文工团演员王莉说。
“数千位观众,眼含热泪,跟着耄耋之年仍意气风发的阎老一同高唱,那场面,很震撼。遗憾的是,这次在四川的巡演,阎老没能参加。”王莉眼中噙着泪花流露着对老人的深情。
9月14日,在阎肃担任首席策划的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成功举办仅10天后,他突发脑梗,病重入院,至今仍在昏迷中。而此时,他创作的歌剧《江姐》正在川蜀大地激情上演。
为了诠释英雄,他曾在黑暗的牢房里待了七天七夜
“她是英雄,但同时也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只有把这几个形象塑造好,江姐这个人物才能立起来。”第四代“江姐”、空政文工团演员铁金对自己第一次出演江姐时,阎老不厌其烦的教诲指导记忆犹新,阎老还送给每位演员一本小说《红岩》,让大家把英雄的故事读透。
“五星红旗已经升起来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江姐她们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但她们却牺牲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1961年12月,小说《红岩》问世,身在空政文工团创作室的阎肃被深深吸引。
没有任务,但阎肃无法按捺住内心的创作渴望,一定要把江姐搬上歌剧舞台。在一间不足9平方米的小屋里,他趴在床头奋笔疾书,探亲18天,足不出户。新婚的妻子每天把做好的饭菜放在桌角,轻轻离开。
“我的脑子里会不自觉地浮现出这样的场景,尖利的竹签一根一根钉进江姐的手指,烧红的铁板重重地烙在她的身上……此时,我的胸口像着了火一样难受,夜里经常在噩梦中惊醒。”阎肃回忆起那段创作往事,至今难忘。
为了在舞台上栩栩如生地树立起江姐的英雄形象,阎肃曾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他让人给自己戴上沉重的脚镣,双手被反铐着,在一个黑暗的牢房里待了七天七夜。
三餐不变的木桶菜糊、地上发霉的草垫子、国民党特务的各种刑具……阎肃一一体验。为了亲历烈士们曾经遭遇的酷刑,他还上了“老虎凳”,加到第二块砖时,他感到双腿几欲折断。江姐的痛,痛在他的身上,也痛在他的心里。
信仰坚定的女英雄江姐的形象,被鲜活地搬上舞台,千千万万观众为之震撼。自1964年9月公演至今,该剧已进行了5次复排,演出1000多场。雪压不弯、风吹不倒,信念不变、矢志不移的红梅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当年,毛主席在看完歌剧《江姐》后被深深感动,他在中南海接见了阎肃,赠送给他一套《毛泽东选集》。临行前,阎肃对毛主席说:“我一定好好努力。”这是他一生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