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 中工网
 

当前位置:中工网时政频道实时报实时新闻-正文
中国共产党何以成为全民抗战的中流砥柱
//www.workercn.cn2015-09-01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力量是战争制胜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展敌后人民游击战争,实现力胜于敌

  战争是敌对双方综合实力的较量。战争力量不单单是由军力组成的,而是由经济力、军事力、社会组织力等方方面面的力量资源汇聚而成的。抗日战争是中国军民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总体较量,遵循力量制胜的基本规律,关键在于找到激发和凝聚亿万民众抗战伟力的战争样式和实现路径。中国共产党将人民战争这一制胜法宝运用于抗日战争实践,创造性地广泛开展敌后人民游击战争,充分发挥其整体制敌、综合制胜的力量优势,以强大的人民战争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实现了力胜于敌。

  革新军制,推动人民武装力量发展壮大。在敌后实行广泛的人民游击战争,其力量支撑在于人民武装。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要求把敌后军民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形成整体合力。1941年11月,中革军委明确指出,抗日武装力量由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组成,要求实行主力军与地方军、地方军与民兵、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三结合”,充分体现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人民武装力量形成了由民兵到地方军、再到主力军的阶梯式格局,迅速发展壮大,奠定了抗日战争力胜于敌的基石。

  制定“十大政策”,以多样化手段综合制敌。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实施“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入手,企图彻底消灭敌后抗战力量。1943年10月,中共中央在总结各根据地对日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十大政策”,强调以军事斗争为中心,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的斗争有机结合起来,整体制敌。这是人民战争综合制胜思想在抗战实践中的生动运用,有力推动了人民游击战争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

  创新游击战法,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抗战相持阶段,由于侵华日军长期的大规模残酷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空前困难。中国共产党广泛动员群众,率领敌后军民创新游击战法,使用“敌进我进”“翻边战术”等战法,把内外线作战结合起来,使日军经常处于腹背受敌的被动状态。同时,还因地制宜开展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围困战等战法。通过开展人民游击战争,动员组织千千万万民众,敌后抗战军民逐渐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道义是战争制胜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正义旗帜,实现义胜于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道义作为一种道德力量与伦理力量,影响各方对待战争的态度,增强或削弱各方民众的参战意志与决心,对于战争各方力量消长产生隐性的渐进的重大影响。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正义性使得道义成为赢得战争胜利的宝贵战略资源。中国共产党以宽阔的世界眼光和先进的思想理念,紧紧把握时代大势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势,牢牢占据了抗日战争道义制高点,赢得了广泛尊重、支持与援助,实现了义胜于敌。

  高举正义大旗,赢得国际社会广泛支持。抗日战争具有谋求民族解放的正义性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性。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大量有关抗日的宣言、通电与决议,向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充分表达抗战正义必胜、中国必胜的信念和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决不妥协的意志。中国共产党还采取各种举措,向国际社会宣传红色延安及其抗战主张,努力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与援助。

  自觉践行道义,树立英勇抗战群体形象。道义制胜不仅源于道德力量,更依赖于行动感召力。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巨大牺牲,英勇抗击了2/3左右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挺起了中华民族坚强的“抗战脊梁”,成为中华民族威武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再造者。

  倡导民主进步,为道义制胜增添思想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不仅要赢得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还要为建立自由、民主、进步的新中国创造有利条件。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反帝、反殖斗争的时代进步大势,积极向全国民众传播民主革命的思想主张,以民主进步的价值理念为武器,同反动势力展开争取民心的斗争,不但为抢占抗战道义制高点增添了思想动力,而且有力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向前发展。

  任天佑(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主任)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 韵动天鹅湖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