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2月21日 星期一

万物和谐,绿水青山蕴福祉

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厦门篇章”

本报记者 李润钊 陈曦 罗娟
《工人日报》(2024年02月21日 03版)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

春回厦门,从鹭江水道回首北望,青山万里绵亘不绝,只此青绿不负海岛的盛情,绵延山的诗篇;凭海临风向东南翘首,越过台湾海峡,浩淼太平洋连接五大洲的风涛拍岸击礁,唤醒海的情缘;环湾顾岛开“大厦之门”,城中望山山中看水,海天一色人城交融,尽显生态之美。

“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时,如此形容鹭岛。

如今,厦门这座胸中藏山蕴海的宜人之城,正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造“美丽中国高颜值样板”,为美丽中国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厦门篇章”。

共赏生态之美

从空中俯瞰鹭岛,位于厦门本岛西南侧的筼筜湖和东北翼的五缘湾遥相呼应。在不少厦门人的眼中,这是一双能够洞见厦门生态之美的“眼睛”。

与筼筜湖一样,五缘湾也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生态修复。

20年前,五缘湾因4次筑堤、围垦,一度被烂泥地、晒盐场、鱼塘虾池所占据,海水污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厦门全市平均水平的39.4%。

如今,5座拱桥如长虹般横跨湾区两岸,落日余晖下白帆竞渡、鸥鹭翔集,比肩世界一流湾区的城市天际线倒映在海面上,海天相映澄净通透,远远看去犹如眼中有光的“少年之眸”。这片海,成了戴尔、恒安、乔丹等300多家企业总部争相集聚的“宝地”,也成了厦门人眼中的“光”和“梦”。

“治理五缘湾,我们本可以填海造地、一填了事,但厦门却‘把海还给大地’,清淤还海、引水入湾、跨海架桥……”谈起五缘湾的“生态之治”,厦门市原副市长、原五缘湾片区开发建设总指挥部总指挥潘世建眼神中满是自豪,在他看来,厦门的生态之美,美就美在“我们把最美的风景留给人民”。

五缘湾沿岸风景最好的地块,都被用于建设湿地公园、医院、学校、公共活动空间等场所。得益于当年“超前”的规划,厦门市民如今可以在长2000米的沙滩上享受闲暇时光,在8000米环湾步道上享受“富氧”的奔跑,在99公顷湿地公园享受休憩……

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关注五缘湾冬候鸟活动的厦门市观鸟协会会长彭志伟,曾担心城市发展会对候鸟栖息地造成不可逆的影响。然而,在这个春节前,他每半天在五缘湾观测到的鸟类就接近50种,种群数量创历年之最。

“厦门在城市发展中不断向生态释放善意的同时,也收获自然的馈赠。我们正从当年的决策中持续获益。”厦门市湖里区常委、副区长王达告诉记者,近年来五缘湾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幅提升,财政资金总收益累计高达428亿元。在他看来,把最好的资源留给生态、留给公众、留给文化的五缘湾,诠释了“城市客厅”的生态定义。

对于厦门的生态之美,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何子张有着自己的观察。与大部分中国城市按照城市中心或中轴线规划建设不同,在他眼中,厦门的魅力在于265公里的海岸线。“厦门坚持‘亲海’而不‘侵海’,沿‘边’建设城市,通过海洋生态修复,推动生态产品的可持续供给,让更多人能够共赏生态之美。”何子张说。

依托海湾、海岸资源开发邮轮游、海钓游、帆船游、游艇游等多元旅游产品,依托湾区建设以生态居住、休闲旅游、医疗健康、商业酒店等现代服务产业为主导的城市新区……数据显示,在优质生态的带动下,厦门正迈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之路,文旅经济已经成为厦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双千亿产业链。

共享生态之福

海洋不仅是厦门的生命线,也是厦门驰骋千亿蓝海的“聚宝盆”。

从岛内驱车西行约半小时,便能到达厦门生物医药港。其中占地4.5万平方米的蓝湾工业园里,潜藏着“逐梦蔚蓝,向海问药”的炼“糖”史。

在工业园内的氨糖原料全密闭智能化生产线上,工作人员往来忙碌。而这条生产线上生产的,是从虾蟹壳中提取高纯度的“关节粮食”——纯度大于99%不含钾、钠、氯的高纯硫酸氨基葡萄糖。

“在2005年之前,我们国内并没有生产高纯氨糖的技术,只能把从虾蟹壳中提取的甲壳素原材料低价卖给国外,再以百倍、千倍的价格从国外买回氨糖类产品。”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秀芬告诉记者,蓝湾之所以能够打破欧美日对海洋生物多肽技术的垄断,正是得益于厦门浓厚的“海洋气息”。

作为我国海洋学科的发源地,早在20世纪90年代,厦门就发掘亲海、近海的海洋生态优势,直面海洋产业发展瓶颈和产业技术短板,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海洋产业协同创新体系。

蓝湾的“炼”糖技术便源自面朝大海的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实验室,这一实验成果在蓝湾车间内破解了海洋生物多糖快速批量干燥的世界性难题,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在海洋三所的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6个液氮超低温冻存库“冰封”了4万多株来自中国近海、深远海、极地等多种环境的海洋生物菌种。“随着未来对样品和菌株大规模测序的实施,会有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药源被发现,也会有更多高端海洋生物医药制品在厦门诞生。”自然资源部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原主任、首席科学家邵宗泽介绍。

“在好生态中孵化好产业、在自然之海中壮阔产业之海。”厦门市海洋发展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十四五”期间,厦门将以创新驱动挖掘蓝色潜能,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预期可达1000亿元。届时,厦门全市海洋生产总值有望达到3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30%左右。

共建生态之城

沐浴冬日晨光,沿着全长2.6公里、宛若“海上缎带”般的骑行道在“海中骑行”是怎样的感受?

今年60岁的原厦门纺织厂工人孙处,每个周末都会到杏林湾的海上自行车道上骑行打卡,感觉“再惬意不过了”。

距离孙处所在的骑行道不到5公里的海面上,今年55岁的厦门市海上环境卫生管理站船长杜民成正按照智慧中心发来的定位坐标,驾驶着“马銮23号”环卫船赶往杏林湾。他的工作任务一如往常——追踪并清理海漂垃圾。

据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秋茹介绍,1994年厦门在全国率先成立海上环境卫生管理站,专职负责海漂垃圾的收集、转运和处置,站内现有职工和社会化清洁作业人员150余人,每年清理海漂垃圾约3000吨,而这些“海上美容师”中,超过六成曾是当地渔民。

从事水产养殖近30年的杜民成,曾经也是这片海域的“垦海者”。为修复流域生态,厦门决定整治无序养殖,以削减内源污染。那些年,累计清退马銮湾内鱼塘虾池约14.95平方公里,老杜家的渔排也在被清退之列。离开渔排后,老杜便加入了“海上美容师”队伍,“回馈曾养育自己的这片海”。

这一轮退垦还海为马銮湾腾出了8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也大大改善了湾内的水动力环境。杜民成笑着说:“我们不再是污染者,而成了美丽厦门的缔造者。”

在厦门,共同缔造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

早在2013年厦门便编制了《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提出坚持共同缔造,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探索一条以“自治共管”模式为基础,“参与式治理”为核心的生态治理新路径。

翻开厦门地图,以厦门本岛为中心,345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承载了市域1700平方公里范围内13条小流域的污染物输入。如何治水?背后也暗藏着“共同缔造”的发展远见。

回想起2020年8月在筼筜湖保护中心举行的“市民湖长”海选中当选,“50后”的厦门市海沧中学退休教师陈亚进不由摸了摸自己身上印有“市民湖长”字样的蓝色马甲。他说自己也是“共同缔造”的参与者。

近年来,厦门以“河湖长制”推动“河湖长治” ,打造“以人为中心”的全民参与、全民共治、全民获益、美美与共的生态治理新模式。“市民园长”“市民湖长”“警官河长”“企业河长”等“生态头衔”应运而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也就此成了厦门人共同参与的“家事”。

如今,厦门岛内的城镇化率已达100%,“城在海中,海在城中”的城市形态,决定了海城依存、互为支撑的城市特点。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决定了海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绿色发展的走向。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副司长卢丽华在介绍“厦门实践”的经验和启示时表示,厦门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的实践经验,给予了我们必须注重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统一,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谋发展的重要启示。

决策共谋,变“你和我”为“我们”;发展共建,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共管共享,变“靠政府”为“靠大家”。放眼鹭岛,人与自然、时间与空间在这里相互交织,勾勒出万物和谐、绿水青山蕴福祉的生态画卷。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