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01月19日 星期一

【社评】点赞“低调豪捐”,更呼唤给医护人员多些理解与尊重

本报评论员 韩韫超
《工人日报》(2023年01月19日 05版)

也许绝大多数人做不到“扔下10万元就走”的“低调豪捐”,但理解和尊重医护人员则是我们每个人能够且应该做到的。和谐的医患关系,受益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更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样子。

 

据1月12日澎湃新闻网报道,近日,网上流传一段视频,一名男子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挂号收费处,扔下一个塑料袋后转身就走,医院工作人员发现里面有10万元现金和一封信,信中写道:请帮给医生们的伙食增加点营养。经多方查找,院方发现这位热心人是医院的“老病号”。该院医护人员表示,“我们爱护病人,病人反过来也在爱护着我们,觉得特别暖心”。

类似的“低调豪捐”事件不少,它们满溢着公众对相关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理解、感激和体贴——或是源于接受相关服务时的愉快体验,或是因对相关工作者环境与状态的感同身受。这种“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做点什么”的心愿,是不少人心存感激时的生活体验,只是选择的方式不同。“扔下10万元就走”属个别事件,而日常接受医护服务时,我们对医护人员表达了怎样的尊重,在面对医生之难、医疗之限时,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理解和包容,这些问题更应被讨论和反思。

有人这样总结一些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态度,“时刻在依赖,时常在忽视,时而在抱怨,却从来不了解”——话说得极端了些,但确有现实的影子。不少患者对医护人员的工作不理解,也不了解。一些患者常为“排队两小时、看病三分钟”而吐槽,却不知医生面对庞大的门诊患者数量,也有没时间上厕所、顾不上吃饭的苦衷;在新冠病毒感染高峰中,一些患者因床位被安排在医院走廊而抱怨,殊不知这背后是医院竭尽所能榨干每一寸接诊空间的努力,以及医护人员连续多日超负荷工作的付出。有调查显示,不少医生一周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48小时,下班后不敢关手机、一天24小时待命则是很多医护人员的日常。

在不理解之外,还有少数患者对医护人员的工作不支持、不配合,甚至恶语相向、拳脚相加,以暴力手段威胁医护人员的健康和生命。一些人在就医时排队等待时间长了,就会质疑医疗服务效率,甚至撒泼闹事,扰乱医疗秩序;一些人身体有恙、求助医生时将医生视为“救星”,一旦没获得理想的救治效果,便对医护人员反目成仇……

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恐惧、焦虑、紧张等情绪,这使得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往往要直面人性的脆弱与矛盾,面对生与死、进与退的抉择,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情绪和精神上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需要我们这个社会给予更多的理解、体谅、理解与关爱。不久前,“上海一线医护收到6000元补贴”冲上热搜,网友纷纷点赞、支持,齐整的民意里是公众对医护群体抗疫贡献的集体认同,是对医护群体的由衷敬意和谢意。

在一次次致敬、一声声感谢之外,我们对医护人员的态度,体现在每一位患者的每一次就医过程中。比如,在就医时多点耐心,多些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往大里说,公众对医护群体的社会价值应给予更充分的肯定和认同,相关各方应努力提升这一群体的社会地位,包括提供更好的职业待遇、上升通道等。这有待国家层面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也有待更多人能理解医护群体的职业特点、尊重他们的艰辛付出。也许绝大多数人做不到“扔下10万元就走”的“低调豪捐”,但理解和尊重医护人员则是我们每个人能够且应该做到的。

和谐的医患关系,受益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更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样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