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9年12月01日 星期日

用新媒体撑起留守孩子的一片天空

祝正玥
《工人日报》(2019年12月01日 02版)

我是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贺集初级中学的一名乡村教师,如同中国的许多个乡镇一样,这里同样“空心化”严重——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或者是做生意,家里只留下了老人和孩子。

特殊的环境造就了特殊的群体,我们班上就有一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孩子,同样是可爱的,但因为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有效监管,导致他们的行为、心理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班里有一个姓范的学生,父母在他6个月大时就外出做生意,他跟着山东的外公外婆长大,后来到了上学的年纪才回到湖北,跟着爷爷奶奶一起上学。他没有上过幼儿园,与其他同学相比,识字量少,知识面窄,没有特长,语言表达能力弱,理解能力差。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范同学遇人遇事都畏手畏脚,学习上存在诸多困难,学习成绩也很不理想。

这样的孩子并不是孤例。他们正处于心里发展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加上爷爷奶奶因年龄、辈分、受教育程度等原因,无法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的孩子,有了心事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解决,个性和心理很容易发生扭曲变形。

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尤其是在孩子更容易接触到手机等新媒体产品的当下,如何利用手机等新媒体载体扬长避短,成了我们这些老师的一门“必修课”。

其实手机也不是洪水猛兽,运用得当,孩子也未必不能受益。

首先,孩子能通过手机拉进与父母的距离,微信视频就是留守孩子们与父母良好的沟通工具。此外,我们老师也会时常拍一些孩子学习、生活的小视频发给孩子父母,让他们能及时了解到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

其次,在教学中我们也会运用到新媒体产品。新媒体上的海量资讯和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能帮他们摆脱思维局限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式和心理宣泄方式,有效规避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运用新媒体教学只是打开了一扇窗口。但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困境,还需要家长、学校和全社会一起努力。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