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老字号:有了“护身符”还需再创新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轮渡码头与中山路之间的地下人行通道,是市民游客横跨鹭江道的路径之一。如今,在厦门老字号协会的牵头下,这条通道将规模化经营,成为“老字号一条街”。这条预计今年内对外开放的商业街,将成为厦门第一条展示老字号品牌的商业街。
一个个响亮的“老字号”,蕴含着无形的商业价值,更是城市记忆的烙印。据了解,厦门十分重视老字号的发展,早在去年5月,《厦门老字号保护发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开始实施,厦门也成为全国第一个为老字号保护与发展立法的城市。《办法》对老字号的申报与认定、保护与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详细规定。为了防止市场恶性竞争,还对老字号企业给予相应的保护措施。
去年,商务部等1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后,厦门结合本地特色起草了《厦门市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若该方案正式出台,将给厦门老字号品牌带来利好。记者了解到,政策包括加强厦门老字号聚集区建筑保护;挖掘老字号历史,编辑丛书和专著,设立厦门老字号展示场所;加强传承人、技术骨干等专业人才培养;鼓励厦门老字号传统技艺申报非遗;对获得厦门老字号的商事主体加强实施产权保护,开展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25项保护与发展举措。
据介绍,《方案》的实施将促进城市规划、文物等相关部门积极参与老字号保护,形成共同保护的氛围。
不仅在政府层面,实际上,近两年,在厦门民间也刮起了一股认证老字号的热潮。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一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店变身“网红”出现在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店主已经意识到“牵手”老字号背后的品牌价值。
在当下,老字号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老字号也面临自身的发展瓶颈。目前,厦门老字号协会会员单位有150家左右,其中市级老字号80家,省级老字号7家。大多数老字号企业为民营企业,规模小,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弱,面临品牌推广、商品销售、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等多方挑战。
厦门老字号协会调研发现,厦门老字号的经营困境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厦门老字号总量不多,山寨老字号泛滥,品牌形象经常遭到模仿盗用,冲击了老字号生存和发展环境;二是生存环境不好,市民对老字号要求高,但支持力度却不大;三是传承问题,不少老字号是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不多;四是老字号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据粗略估算,厦门能够追溯到的老品牌有14000多个,大量的老字号已经湮没在历史进程中,没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作为长期关注当地老字号发展的业内人士林先生告诉记者,对老字号保护与发展立法等利好老字号保护的相关措施越来越多。然而,许多老字号在政策“护身符”保护下,却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创新发展,背后原因令人深思。他认为,老字号需要法律的保护和政策的扶持,更需自身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传承。创新发展是最好的保护。一方面,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改良工艺,创新经营,将自身的知名度与先进经营理念结合起来,搭乘“互联网+”的东风拓展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向现代品牌转换,在传承弘扬中实现创新突破,做到独创性与兼容性并存,真正让老字号重放异彩。
厦门老字号协会秘书长杨毅也表示,要把老字号商品与文化传播结合起来,让老字号“走出去”。通过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