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甘肃武威的通道优势日益凸显——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天马”故乡腾空一跃起陆港
2000年前,甘肃武威是“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战略重地。著名的东汉文物精品——青铜器马踏飞燕在这里出土,并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图形。骏马矫健的英姿伴着日益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但是因不沿江、不沿边、不沿海的制约,“天马”的故乡一度沉寂……
从2014年开始,“一带一路”倡议在这里唤醒了沉睡的“天马”,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破土而出、腾空一跃,不仅成为甘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通道优势的缩影,更成为连接亚欧的现代化国际物流平台和增强向西开放合作的重要载体。
“天马号”向西,一路奔腾
在共和国的版图上,宛如一枚“古如意”的甘肃,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是目前开通的几乎所有中欧班列的必经通道。
今天,回忆起“天马号”中欧国际货运班列鸣笛首发的盛况,作为武威南火车站副站长的吕斌依然津津乐道。
2014年12月12日14时30分,由武威保税物流中心牵头,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德国等4国铁路公司和武威市政府、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共同参与建设的中欧间快速定期货运班列“天马号”向西一路奔腾。
“要缩短三分之一的时空。”在电脑上打开地图,吕斌一边用鼠标在沿途各段的铁路线上缓缓移动,一边解释说道,“武威距荷兰鹿特丹的铁路8031千米,时间约11天;而传统上要走海路,上海港或天津港到鹿特丹大约2万千米、时间约35天。”
据了解,目前“天马号”已实现常态化运营,平均每月有近10列300多车从武威发往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5个中亚国家。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副主任宋海安表示,“随着向西开放的步伐加快,‘天马号’今年将经过莫斯科、白俄罗斯等地,直接发货至荷兰的鹿特丹。”
“中国制造”,蓄势待发
2018年1月,广袤的西北地区,不少土地仍处于冰冻期,但行走在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各片区之间,跃入眼帘的已是一片繁忙的建设景象。
近年来,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在中心区的道路、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的同时,已在江苏海安、山东青岛、广东深圳、浙江宁波、宁夏石嘴山、河南安阳、湖南岳阳建立7个物流基地,奔向鹿特丹的“中国制造”正蓄势待发。
就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占地734亩、投资1.2亿元的进境木材检验检疫集中监管区和占地150亩、投资6000万元的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口岸已分别于9月底和10月底建成,目前正在准备验收投用。同时,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依托保税物流中心海关特殊监管区优势,积极规划建设七大口岸的核心功能,其中铁路、航空、粮食进口、汽车整车进口等正在积极报批。
随着“丝路枢纽、开放平台”作用的日益凸显,今年以来,甘肃(武威)国际陆港正以现代物流、口岸平台、国际贸易为重点,积极构建生产服务业、进出口加工业、现代制造业三大主导产业和出口示范农业、文化旅游业两大特色产业的“3+2”产业体系。预计至2020年,陆港将实现工业增加值80亿元,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至203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00亿元,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
与此同时,武威市积极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吸引进出口产品和加工贸易企业在陆港集结,引导产业发展向出口“极”靠拢。加快全市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壮大畜牧、林果、蔬菜、药材等生产基地,积极培育创汇农业龙头企业和外向型农业服务组织,着力培育农产品产业及企业品牌。
打造黄金大通道
从陆港到武威,只是甘肃向西开放的一个“棋子”。近年来,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地处西北内陆的甘肃,全力加快口岸平台建设,集中打造兰州、嘉峪关、敦煌三大国际空港和兰州、天水、武威三大国际陆港。
由此,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甘肃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通道优势进一步凸显:向西,可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的战略通道、商贸物流枢纽和人文交流基地;向南,可实现我国西南与西北、中亚与东南亚的联通。
甘肃抢抓重大战略机遇,瞄准“东进西出、南上北下”的全方位开放格局,打造成“一带一路”建设的交通大枢纽、黄金大通道。
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对外开放上来一次彻底的思想大解放,坚决破除封闭僵化的思想观念,大力强化开放开发的意识,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
今年开始,甘肃省又启动了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打造面向中西亚、中东欧及蒙古的通信枢纽、区域信息汇集中心和大数据服务输出地,合作建立陇桂“一带一路”商贸物流旅游大数据中心。与此同时,依托兰州新区和敦煌文博会、兰洽会等重点节会,加快构建经济、文化和贸易平台,加强国际产能对接合作与经贸往来。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参与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和优势产能输出,推动已开展的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尽快落地。
“天马”跃长空,丝路变通途。今天的甘肃正在迈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