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12月10日 星期一

慢病常伴随抑郁障碍,可影响慢病预后,对健康的影响超过慢病本身——

我国探索双心疾病的防治及诊疗

《工人日报》(2017年12月10日 03版)

本报讯“慢病防控是实现健康中国梦的重要部分。‘新时代’就是让越来越多的医生改变对医学的理解,用自身行动、职业行为、医疗辅助模式来弥合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的裂痕,进而实现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伟大转折。”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在首届香山心脏预防康复论坛上如是说。

胡大一指出,“心融合”是要走出单纯的思维模式,真正找到杠杆原理的支点形成合力来防治慢病。胡教授团队的“新征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在深圳盐田开启国际长城心血管预防康复学术会议及培训课程;联合黄河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和医学院做深入融合,为中国培养心脏预防、慢病预防康复事业的复合型人才。

2016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我国2015年居民死亡原因中,心血管病占农村总死因的45.01%,占城市总死因的42.61%;资料显示,导致中国疾病负担的危险因素中,饮食因素居首,占16.4%,其次是高血压和吸烟。慢病是国人早死和伤残的首要原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王临虹教授分析指出,互联网对于慢病防控具有现实意义。“利用广泛的信息流、大数据、云平台及诸多互联网模式,进行超级融合,最终从传统医疗走向智慧医疗,更好的完善慢病管理。”

据WHO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慢病常伴随抑郁障碍,其可影响慢病预后,对健康的影响超过慢病本身。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院士指出,心身疾病涉及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方面,且具有识别率低,漏诊、误诊率高,治疗不规范等特点。正确诊治躯体疾病伴发心理问题,首先是建立心身疾病诊断模式,进行信息收集、心理社会评估和分析诊断;同时,进行有效的医患交流;正确使用精神障碍的诊断工具、心理社会评估工具及抗抑郁药;联合心理干预。陆院士建议,对于心身医学学科的发展,应提高临床科研投入,加强学科交汇,建立心身思维,注重联络会诊。

据悉,近日中国首个大型心脏康复认调研结果显示,我国83%公众不熟知心脏康复,7成公众出现睡眠不足、情绪不佳、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等症状,显示大部分公众处于亚健康的心理状态。

鉴于此严峻形势,我国首个依托互联网+开展的大型双心医学真实世界研究启动,计划入组全国100家研究中心的一万例冠心病伴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为积累双心医学中国证据,实现临床科研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笑阳)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