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工会建设调研行】背上行囊驻企蹲点
——武汉市总工会开展“到职工中去”活动纪事(上)

武汉市总工会联系“荆楚工匠”赵宗合、周虎,到武汉龙净环保科技公司收徒授艺。图为赵宗合在进行电焊技术要领示范。 资料图片
背上行囊住进企业,在车间、流水线上拜师学艺、一同劳动;工余时间搞调研、摸情况、开展工会活动;晚上撰写民情笔记,形成调研报告……
自今年4月以来,武汉市总工会开展的“到职工中去”活动每月持续进行。按4人一个工作队,将全体机关干部编成18支工作队,由市总领导带队分9批次陆续进驻到18家企业,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活动、同成长。
截至8月,武汉市总已分5批次10支工作队到了10家企业,驻企工作队举办小讲堂21场,反映职工诉求116条,提出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与工作建议90条,组织普惠、义诊等服务27场,惠及职工4360人。
据介绍,这次“到职工中去”活动,将持续到年底。届时将进行考核评价,从而形成市工会“驻企蹲点”、区(委办局)工会“包片挂点”、企业工会“进班(组)联点”的“到职工中去”格局,产生服务企业促发展、服务基础增活力、服务职工强基础的效应。
武汉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李述永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到职工中去”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探索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载体与途径。“如何落实精神,如何深入推进改革,这需要创新思路和手段。改革不只是停留在工会机关层面的减职数、减人员,更主要的是运用精神推进工会组织的建设、服务职工能力的提升、工会作风的转变。武汉市总开展‘到职工中去’活动正有题中之意。另一方面,也是要通过这一活动,推动工作重心下移,服务好武汉的300多万产业工人,引领他们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积极的有生力量。”
龙净环保:“荆楚工匠”现场收徒
“嘘寒问暖有必要,传经送宝更需要”
8月17日,下午3时许,天气酷热,地面温度超过了30摄氏度。在武汉龙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场湖北“荆楚工匠”进企业授徒拜师活动正在进行。
来到现场的师傅是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装配钳工、高级技师周虎和中国一冶武汉一冶钢结构有限公司电焊工、高级技师赵宗合,他们去年经过组织推荐、群众投票和组委会评选,成为该省首届“荆楚工匠”。
简短的拜师仪式之后,赵宗合、周虎分别为电焊工和钳工们进行技术要领示范,对徒弟们的操作点评指导。“工人们的技术水平能打80分了,就是焊接的细节还需要加以练习。”赵宗合以焊缝光滑闪亮、堪称艺术精品而著称,也因此成为全国技术能手。
这场授徒拜师活动的由来,还得从8月11日武汉市总工会机关干部第五批小分队入驻说起——
一到企业,小分队就在深入车间劳动的同时,与工人们聊天、进行走访,了解工人所想、企业所需。他们发现电焊工和钳工是这家企业的两个主要工种,虽然不乏高水平的技术工人,但因市场和企业发展,还需要从整体上提高工人们的技能。
小分队能利用工会资源为这家企业提供什么服务呢?“既然是技能需要提升,那就请技能大师来指导。”这一提议受到了企业的欢迎。
龙净环保主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的净化设备,用于除尘、脱硫、脱硝。这些大型机械设备的生产,制作工艺需要大量的钳工和焊工,这两个工种现有400多人,占公司一线工人的80%。“我们现有的工人队伍要进一步提升技能素质,遇到了瓶颈。”公司总经理张会君坦言,“从社会上引进技能大师来传授技艺,这对我们来说是锦上添花的事。”
制造车间的焊工朱瑞举是现场拜师者之一。2006年,18岁的他从武汉机电工程学院毕业进入龙净环保,如今技术在公司里能排在前三了。“赵师傅的技术是相当精湛的,我很有必要跟着他学习,提高个人的技能水平。”他说。
“小分队在龙净环保开展的活动让我们企业工会明白,对职工嘘寒问暖有必要,但传经送宝更需要。职工的技能提高了,也将承担更重要的岗位,收入自然也提高了。再者,这也是有助于企业发展的事。”张会君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公司将形成长效机制,依靠工会组织把请大师来授徒传艺延伸到质量、安全等部门、岗位,把社会上的优质资源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
中建幕墙:行业专家前来“把脉问诊”
“要服务好职工,也要服务好企业”
7月13日下午,湖北省建管局常务副局长张晓曦、武汉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淼磊、武汉建筑业协会副秘书长李红青、中交二航局企划部部长胡从征一行4人来到中建幕墙有限公司。他们是武汉市总工会机关第四批小分队专门邀请来的主管部门领导和行业专家。
这场“助力转型升级、促进健康发展调研咨询会”的缘起,与小分队确立的工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去往企业前就提出‘四办实事’的工作特色,首要的就是服务企业发展办实事。要服务好职工,也要服务好企业。企业经济效益不好,其余都是白搭,只有效益好了,才能为职工做更多有益的事情。所以,我们要着力服务好企业,为其发展营造更好的软环境。”第四批小分队带队领导、武汉市总工会副主席胡朝晖告诉《工人日报》记者。
为了办好调研咨询会,小分队队员们主动与企业沟通,收集整理企业基本情况、发展现状,最终确立了“幕墙企业如何拓展PPP业务、如何更好完善产业一体化(设计研发,加工,施工)、企业如何走出去对接‘一带一路’、行业应从哪些方面推进科技进步”等四方面问题。
其实,这场咨询会是有一个插曲的。公司董事长胡作家本已安排了其他事情,打算见个面、简单做点介绍就离开。会议开始,他客气地欢迎了到来的领导、专家,然后就介绍了中建幕墙是行业的扛旗人,拥有多么广阔的市场,发展愿景是如何的远大。
“中建幕墙的厂区面积是很大,在业界的地位也很高,但是我们看了近两年的产值发现,你们的劳动生产率很低啊。订单也并不算多,职工的劲头不太足,部分机器设备是闲置的。”与会的专家结合企业规模、产品技术含量、资金流量等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这让胡作家听得很投入,也取消了原本的工作安排向行业专家请教。咨询会毕竟不只是挑毛病,还得为企业发展支招。胡从征提出“要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二级单位境外战略并购政策研究”等建议;李淼磊认为“幕墙产业应加强与钢构产业的融合,不断提高劳动效率和市场综合竞争力。要拓展PPP业务也不要局限于幕墙行业。企业要走出去联合湖北武汉的一两家知名企业一道进行”;张晓曦建议“要围绕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做文章。走‘建造+服务’拓展更多领域新路子”……
此后,武汉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李丹芳组织工运专家去中建幕墙调研时,胡作家主动提道:“市总小分队组织的咨询会太好了,帮我们企业解决了大问题。工会组织不仅为职工服务,还请专家为企业的发展指路开窍,真是感激不尽。”
嘉华公司:首份集体合同诞生
“企业稳定了队伍,职工稳定了工作”
6月12日,是武汉市总工会机关第三批小分队进驻嘉华汽车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第一天。
到嘉华的初步印象,小分队成员、时任武汉市商贸金融烟草工会调研员舒钢写进了当日的“民情笔记”: 刚入大门,一座花园式工厂映入眼帘:碧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水红的三角梅、挂满果实的石榴树……一切都显得那么的生机勃勃。然而进入车间,却听不见机器的轰鸣声,看不见工人师傅忙碌的身影。
这是怎么一回事?得到的答案让小分队忧心忡忡。嘉华是一家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福利企业,主要为武汉神龙、东风等汽车制造企业提供配套产品。自去年以来,神龙汽车销量处于下跌趋势。大河无水小河干,作为下游企业的嘉华公司,订单减少,开工自然不足,每周仅周二到周五生产。一线工人的收入主要是计件工资,如此一来,收入肯定就受到影响。
小分队经过调研发现,84.8%的职工对汽车行业调整、公司生产困境表示担忧。特别是嘉华有残疾职工91人,占到了总数的43%。操作工熊呈鹏因小时候头部受伤,右手神经萎缩,落下了残疾。由于公司开工不足,他眼下的月收入不到2000元,比之前下降了三分之一左右。
企业需要稳定职工队伍,职工需要稳定工作,如何实现双赢呢?
“嘉华一直有工资增长机制,只是没有开展过集体协商。在今年效益不好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开展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去稳定职工的岗位、确保职工的收入,最大限度地稳定职工队伍。同时,也可以通过集体协商将企业当下的困难和发展的契机,反馈到职工中去。”小分队里的舒钢、李碧慧等人都有在工会法律和集体合同部门工作的经验,他们的出发点是要寻求促进企业和职工共渡难关的突破口。
当职工代表告诉公司总经理张涌要与企业开展集体协商时,她还在外地跑项目,寻求新的合作。“之所以愿意,就是要让职工看到,企业是把他们放在首位的,让大家意识到在企业里是有基本保障的。”最初有抵触心理的张涌最终还是同意了,“这可以让职工把心放回肚子,能安心在嘉华工作。一件共赢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舒钢他们开始忙碌起来:介绍集体协商,消除企业方的顾虑、职工方的疑虑,让双方对集体协商有正确理解;通过走访、调研、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职工们的诉求,然后形成文字,转化为集体合同等的条款;针对《工资专项集体合同》中的计件工资劳动定额标准这一争议条款,安抚双方情绪,力促达成统一意见。
6月20日上午,嘉华公司首份集体合同正式签署。其中,集体合同第八章为特别条款:公司尽最大可能稳定职工岗位,承诺不主动裁员,不把职工推向社会,不把困难留给职工家庭。
时值8月中旬,走在依旧生机勃勃的厂区里,张涌告诉记者,7月下旬,公司职工在休了两周的高温假后,全员返工投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