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08月06日 星期日

留守儿童中的心理孤独问题需解决

人在咫尺,心远天涯

本报记者 朱林 赵航
《工人日报》(2017年08月06日 01版)

“好不容易把孩子接过来过暑假,可是,我们一天都说不上一句话。”在北京打工多年的王鹏告诉记者,老家的学校放了暑假,他把儿子从老家接过来,但是孩子却不愿和他沟通。“两个人没有共同语言。”这样的现象并非孤例,留守儿童和打工父母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样的不对称影响着双方沟通。

用“嗯”字回答所有问题

不知不觉中,39岁的张哲现已缺席了儿子近16年的人生。为赚钱养家,1999年他与妻子刘蕊一同北漂。儿子和女儿先后在2001年2003年出生,然而,父母的北漂注定了他们缺席孩子的成长。“我和妻子一年能回去三四次,每次未必能见到孩子。”张哲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孩子上寄宿学校,半个月才回家两天。有时候,为见孩子一面,夫妻二人不得不专程到学校去,仓促之间与孩子寒暄几句。

即便是这样的“团聚”,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也已经属于“奢侈”,超过七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一年中都见不到父母一面。

“吃饭了吗?身体咋样?学习咋样?”这三句话是张哲惯用的“三板斧”,但孩子的三个“嗯”却让对话难以继续。张哲跟孩子基本上每三天就会通一次电话,可谈话内容也不过局限于那三句话。他坦言,每次挂了电话,总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他偶尔会跟孩子通过微信视频交流,但孩子的眼神始终游离,不敢看他。

儿子小学二年级时的一件事,让张哲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正巧他和妻子因事返回河北老家,孩子得知后在学校里哭闹要回家。他赶到学校,出手打了孩子。“孩子一个劲地说想家了,想让爸妈陪自己一天。”回京后,张哲总感觉事情不对劲,猜测孩子是不是在学校受欺负。但观察一阵子后,他发现孩子没有反应,就放下疑虑。“也正是从那时起,儿子再没有跟我说过什么。”他叹息道。

在张哲的印象中,孩子遇到事情或者被人欺负,只会找爷爷奶奶诉说。“我没事,我挺好。”是孩子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孩子从小就感受不到父爱,离我是越来越远了。”张哲不是没有挽救过,在俩个娃相继升入初中后,学习成绩明显下滑,他回家办了一场家庭沟通会。方桌一边坐着张哲,另一边坐着两个孩子,人虽近在咫尺,心却远在天涯。他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孩子们支吾半天,仍就以“嗯”回应。

在日记里才会解锁内心

王鹏在与孩子断断续续的沟通中,慢慢发现了问题。在老家,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住,爷爷奶奶没有文化,别说辅导学习,连日常的行为习惯教育都难以完成。而当孩子步入青春期后矛盾就更大了。

这样的问题,刘蕊也发现存在于自己孩子身上。爷爷奶奶管不住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她不得不于2013年返回老家。刚回家时孩子碰见她,神情总是充满疑虑,问得最多的就是“你这次啥时候走”,而每当她回复“不走了”时,孩子脸上在闪过片刻欣喜后立即浮现出怀疑的神情——“这次,还是骗我的吧……”

当确信妈妈不会离开后,两个孩子放下芥蒂,刘蕊也见到了和印象中不一样的孩子。“在北京给孩子打电话,他们没什么话说,回家后,经常缠着我问这问那,交流多了,关系也更近了,女儿见到我就往怀里钻。”

刘蕊直言,长期留守生活已给孩子成长造成负面影响,两个孩子成绩都比较差。老师告诉她,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东张西望。“每次说要去学校看他们时,他们都兴奋得睡不着觉,上课老往门口望,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刘蕊说。

湖北省通山县是打工大县,当地曾对外出打工家庭子女进行过抽样调查,学习成绩较差和中等偏下的分别占比46%和42%。除却学习成绩,留守生活也影响到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刘蕊的女儿有话不说,把心里话写在纸上:有妈的孩子是块宝,希望你别离开我……

事实上,不少留守儿童都会遇到类似心理问题。安徽省寿县刘岗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目前有210名学生,住校比例达到80%以上,不少学生是留守儿童。调查发现,这些孩子已不习惯与父母交流,也不会轻易向老师吐露心事,只有在日记中,他们才会解锁内心。

把父母留在孩子身边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蔺秀云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好的亲子关系和对父母的亲密依恋不只是孩子儿童期的依靠,更是他成人后持续成长的力量。哈佛大学一项几十年的追踪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观点:真正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好的孩子比亲子关系差的孩子,将来的职业发展更为顺畅,薪水也明显更高。

蔺秀云坦言,外出务工的父母与留守儿童的交流多局限于电话、视频,但这种沟通缺乏情感交流;同时,孩子有了问题,无法得到父母及时引导。“对于未成年来说,如果与父母生活在一起,除了有对话外,还有眼神、表情、动作交流,父母与年幼孩子还会有拥抱等亲密行为,‘行大于言’。”亲密行为不仅是交流,还是给孩子提供支持、安全的保证。“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形成于三四岁之前,这个依恋,为孩子探索外部世界提供了安全港湾。”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曾指出:“现在最重要的是强制父母跟子女共同生活。”夏学銮认为,“留守儿童之痛,只能靠亲情来解决。”国务院去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

蔺秀云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教养孩子是长期互动过程。“把父母尤其是妈妈留在孩子身边,是最佳的解决途径,陪伴孩子一直走完从出生到青春期的路。”但是,对于王鹏来说,这个问题,似乎难以在大城市和老家乡村之间解决,这如同跷跷板的两边。“带孩子到大城市,生活成本太高,回乡村,收入又会下降,无法养家。”他计划在老家县城里盘一个店面,做点生意。“两边都不耽误。”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