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 脱贫攻坚篇】“半城市化”的德润社区

一位菜农在新型社区前的耕地上劳作。本报记者 杨学义 摄
饭后乡村,炊烟渐散,屯子里的大爷大妈拿着板凳聚集到村口聊着家长里短,孩子们在一旁打闹、嬉戏……这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国富镇自治村曹家岗屯的一个场景。
屯子不远处,村中央的德润社区让初来乍到的外乡人惊诧不已:12栋住宅楼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中间环抱着一座宽敞的健身广场,社区内幼儿园、卫生诊所、文体活动中心、超市、酒店等一应俱全。
这座社区的一、二期工程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共耗资8000多万元。它的建成,不仅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也让他们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脱贫增收。
一步到位的规划
2009年,从自治村范家屯走出去的企业家岳国良回村看到茅草房太多,于是想自掏腰包,给村里的乡亲们改善住房条件。
他的提议得到了广泛支持,但在具体实施方式上却产生了分歧。
一种提议是将原来的民居翻修,而且仅限于自治村范家屯;另一种提议在当时被认为是“天方夜谭”:在村里盖楼,建设新型社区。
“楼房建筑成本和居住成本太高”“风险太大”……村里人七嘴八舌地和镇上领导议论起来。大大小小的会议开了20多场,还是难以达成共识。最后,岳国良决定,一步到位,盖楼!
岳国良的“义无反顾”,有他自己的道理:“如果只给那么几户一些钱,给那么几户翻修,我几千万元都给得起。但问题是:多年过后,村里还是那个样子。”
这是一个一步到位的方案,可以大大改变村容村貌。不过,实施这个规划却要付出难以想象的艰辛。
由于村子地理位置偏僻,除了木材,所有的建筑材料都要从200公里外运输。“我当时在工地,负责‘检尺’,经常和运料的师傅磨个牙、嚼个嘴。”村委会的民兵连长刘德军在施工阶段专门负责监工建筑材料,容量30立方米的卡车在几百公里外拉来的砂石,由于路程颠簸,运到村子也就剩下了大约28立方米。“看着司机大老远过来,却损失了一些,也不忍心少给,但资金有限,我们只能狠下心来。”类似的争执,几乎每次大卡车来,都会发生。
建筑材料运来了,放到了村里的匡家店屯,但施工现场的硬化还没有做好,道路泥泞不堪,大卡车经常身陷其中,材料运不过去。村民把建筑材料放到了四轮车里,用合作社的大马力拖拉机作为牵引,如愚公移山一般,耗时两个多月运到施工现场。
为了新生活,加把劲!
2010年4月10日,是“德润社区”开建的日子。
这一天,村民梁伟终身难忘。时年26岁的他,已经在外打工8年了。“听说村里要盖楼,感觉特别新鲜,又不敢相信,赶紧回来了。”
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他的妻子,他们是一对“工地夫妻”,结婚5年来辗转全国。社区开建,让他们结束了漂泊的日子。从那至今,他们再也没有到拜泉县之外的地方务工。
梁伟在工地上是一名多面手,开铲车、开塔吊、刮白,都是他的强项。“这个屋子的‘大白’就是我俩一起刮的!”梁伟的妻子指着自家的墙壁说。
由于是给自家盖楼,梁伟的责任心格外强,明明是个普通工人,却当起了“包工头”。一次,梁伟的妻子发现丈夫和一同干活的农民工发生了争执,连忙上去劝止。原来,丈夫发现对方的料石配比偏低,会影响房屋质量。
众多村民齐心协力,社区一期的6栋楼用了半年时间就竣工了。
当梦想照进现实
“住楼房?以前做梦都不敢想!”刘德军的妻子李军英感慨道。2010年10月,他们一家三口迫不及待地搬进了德润社区,当时楼盘卖给村民只有600元/平方米,72平方米的房子,他们只花了3.9万多元就买到了手。
在没有住进楼房前,抱柴火、烧炕、扒灰、挑水,是李军英每天必须面对的日常,耗费在这些家务活上的时间多达3个小时。“不光是累,还很埋汰,根本不能穿漂亮衣服。”如今,她开始研究起穿着来,还组织屯子里的姐妹们一起广场舞。
梁伟一家五口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区建成后,村子里的农业农机合作社发展壮大了,黑木耳菌厂、黄牛饲养专业合作社等产业也有很大的规模,他们像很多村民一样,把自家的土地承包给村里的合作社经营,腾出精力来,到村里的各个合作社干活。
梁伟的父亲在村里的合作社当了会计,母亲在小区内打扫卫生、种植花草,妻子在木耳菌厂当起了工人,自己则在木耳菌厂的二期建设工地上,开起了铲车。一家人的收入,一年十二三万元不成问题。
“住进楼房,我们实现了‘半城市化’。”刘德军自创了一个词语,用来形容社区现状,“说‘城市化’,就是我们住上了城里人的楼房,加上个‘半’,是我们还有‘乡村化’的地方。”
“什么是‘乡村化’呢?”记者问。
“就是在我们的楼里,每家每户都认识,经常串门,不会生分。”刘德军说,住房离开了泥土,但生活依然充满泥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