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04月04日 星期二

传仁心之道;授成人之业;解难心之惑;尹新华给后生晚辈以提携,治愈病人身体上、思想上的疾病。她说——

“医者,要保留应有的温度”

本报记者 张世光 本报实习生 王安
《工人日报》(2017年04月04日 04版)

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老师尹新华而言,这是题中应有之义。

作为医生的尹新华,亦然。

作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八病房主任、主任医师,同时也是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在教书育人与治病救人之间,尹新华有很多做法与选择都是共通的,甚至是共同的。

她能够像教学生一样给病人讲解疾病的来龙去脉。

她也能够像治疗病人一样,针对学生的主要症结对症下药。

2月27日,尹新华获得了全国五一巾帼奖章,作为代表,她在全国先进女职工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上作了发言。

身体力行不忘前师

——传仁心之道

在尹新华不到10平方米、用病房改成的办公室里,座位背后的墙上挂着两张照片——一张是她和自己的硕士生导师、免疫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的合影,另一张是她和自己的博士生导师、攻克了克山病的著名专家于维汉教授的合影。

“两位老师不仅教会了我医术,更身体力行地告诉我如何做人。”

两位老师都是业界的泰斗。然而,让尹新华敬佩的不仅仅是他们的高超技艺,更是他们父母心般的医德医风。

“巴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医生给患者开的第一张处方不是阿司匹林,不是青霉素,而是关爱,要给予患者最大限度的帮助。”

“于老师当年攻克克山病的时候,我们和他一起去农村。当地农民一看他来了,都出来欢迎他,于老师就跟他们拥抱,盘腿坐在炕上吃农家菜。作为哈医大的校长,于老师和学校的环卫师傅、门卫师傅都能打成一片。”

正是秉持着老师们身体力行传递给她的仁义之心,虽然从医近30年,每年医治患者超过7000人,生生死死的场面也早不陌生,但尹新华仍然保持着一颗“脆弱”的心。

“心脏衰竭”,被称为心脏病领域最后的战场,如何让松弛的病态心脏重新紧张起来,成为横亘在全世界心脏科医生面前难以逾越的鸿沟。

尤其在黑龙江这个高纬度、高寒地区,心脑血管疾病始终呈高发态势,尹新华更是要经常面对这个难题。

2010年6月,尹新华接诊了一名多年患有严重心脏病的患者,反复发作的心衰不仅让他失去了劳动能力,更遭遇了婚姻失败的痛苦。

因为患者家庭困难,尹新华和医疗组给他制定了最严密的治疗方案,用最便宜而又有效的药物,有时候还会偷偷帮他补交住院欠费,给他买来可口的饭菜。

就这样,这位患者又奇迹般地活了5年。

“在心内科工作几十年,抢救了无数重危病患,见惯了生死离别。”尹新华坦言,可是这位患者临终前求生的眼神,以及他刚刚11岁的儿子充满恐惧的目光,让她至今想起来都心痛。

“这件事儿已经成了我心里的一道伤痕,它时刻提醒着我:在医学领域里,还有那么多未知的领域,我们努力要做的,还很多很多。”

提携后生晚辈

——授成人之业

在学术文献集中地“知网”上用“尹新华”3个字查询会发现数十篇心脑血管领域的学术论文。

在这些学术论文中,除了个别的是第一署名外,其他的论文中,“尹新华”都是作为“通讯作者”出现在署名的最后一位。

“通讯作者”一般是某个课题研究的总负责人,申请、经费、整体框架都是由这个人来负责。但是,按照一般的“规矩”,“通讯作者”同时也是论文写作的“第一作者”,尤其是在师生合作、上下级合作的论文中更是如此。

但是在尹新华担任“通讯作者”的论文中,写作的“第一作者”几乎都是她的学生、同事等“后生晚辈”。尽管很多论文的写作中都有她的精彩论述和科研发现,她却说:“年轻人更需要第一作者来成就自己,证明自己。”

到现在为止,尹新华已经申请并承担过“高血压、冠心病、心衰”三个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每当她在某个领域开拓出路线即将出成果的时候,她都会把后续的研究交给年轻人去做,自己则去申请新的领域的研究。

“我们这个行业需要不断地有人来接续,要给年轻人机会,要帮助他们成长。”

尹新华的办公室在住院部5号楼的3层,楼上就是风湿免疫科。2012年3月,震惊全国的“杀医案”就发生在这里,年轻的医生王浩死于一名患者的刀下。

近年来接连不断被爆出的医患矛盾事件,让包括女儿在内的许多医科学生都动摇了从医的信念。但是尹新华却告诉女儿:“绝大多数患者找医生都是来治病的,当医生,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用好的医术和信誉来赢得患者的信任。医者,要保留应有的温度。”

“患者的信任”,始终是尹新华不忘的初心。从医近30年来,尹新华保持着患者零投诉纪录。

“不计成本”地看病

——解难心之惑

一名医生怎么才能让每个患者都满意?或许这里面有一个成本投入的问题。

尹新华的看病方式就有点儿“不计成本”。

3月17日,星期五上午是尹新华出诊的时间。作为省内首屈一指的综合性医院,哈医大一院几乎每天都保持着火车站春运时的状态。

心内科诊室门前也不例外。

在前来看病的患者中,有坐一夜火车来的,有提前半个月网上挂号预约的,也有多次来的老患者。

遇到老患者,尹新华总是要拉几句家常,而面对新患者,她也要从对方的年龄、工作等方面切入先聊几句,打消患者的紧张感。

“这个情况吧,我建议您住院查。住院查虽然慢,但是细致,而且医保还能报销一部分。”

尹新华总是愿意帮患者“算账”,哪种治疗方案最省钱,哪种医疗手段让患者少遭罪,她一一讲清楚,再让患者和家属选择。

“你现在的问题是,心脏里的门坏了,所以漏水了。咱们不能只扫水不修门,门关不上肯定还得漏水。”

尹新华看病的时候很少说抽象的医学名词,更多的时候是用通俗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告诉患者,疾病的原因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治疗,为什么要做多项检查才能确定疾病。

尹新华看病的时候似乎很少计算“时间成本”,但这并不代表着她很闲。

从上午8点到中午12点,30多名患者。最忙的时候,诊室内,看病的患者,送化验单的家属,出去转身又回来“就是再问一句话”的病人,以及交流必要工作的博士研究生同时都在跟她说话。

看病过程中,她的语调始终不疾不徐。

曾经一位“灰头土脸”的患者在门诊看病时,尹新华发现她什么毛病都没有,是心里过于紧张了。为了不耽误后面的患者,尹新华把她约到办公室谈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

而这一个下午的聊天没有挂号,也没有费用,更是一分钱的药也没开。

一个月后,当这名患者再次出现时,她激动地说,“尹大夫,您不仅救了我,也救了我们全家。”

“您这么忙,如此看病值得吗?”记者问。

“值,只要患者能康复,就值得。”尹新华说。语调依旧不疾不徐。

(摄影:本报实习生 王安)

做病人心中的好医生

徐福平

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对医生的整体印象。找医生看病,就是去身病,疗心疾。如果碰到一个耐心细致、医术高超的大夫,就会庆幸找到一个好医生。

从医近30年的尹新华是很多病人眼中的好医生,她每年诊治门诊和住院患者7000余人,在心内科这个发病急、风险高、难度大的领域,保持着患者零投诉的纪录。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尹新华,在采访完她后,记者又和她一起出诊,见证了她一天的工作状态。忙碌而又不杂乱的出诊,拉家常式的沟通,“不计成本”的看病方式,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高超的医术技艺,更是高尚的医德医风。

医生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他们面对的是人、是生命。为此,受老师身体力行影响的尹新华始终把“患者的信任”当做自己不忘的初心。

面对病人时,她会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疾病的来龙去脉,为什么要这样治疗。但是,每次要在短时间内诊断病情并对症下药,这绝对不是容易的事。所以在抢救重危病患时,她发自内心地感慨:“在医学领域里,还有那么多未知的领域,我们努力要做的,还很多很多。”

当社会上医患关系紧张、矛盾冲突频发时,包括自己女儿在内的许多医科学生都动摇了从医的信念,尹新华却告诉他们:“绝大多数患者找医生都是来治病的,当医生,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用好的医术和信誉来赢得患者的信任。”

医者情系苍生,德艺传承天下,希望像尹新华这样的医生越来越多。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