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宝丰县已有121个乡村超市,在油盐酱醋之侧,有了书架
小卖部里的全民阅读计划

王毅 摄
城乡之间阅读机会的差异显而易见。仅以少儿阅读为例,据媒体2014年的报道,70%的农村儿童只拥有20%的儿童读物。
而在河南省宝丰县,不少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读到书,全县310个行政村、居委会,目前已有121个乡村的超市和商店,在油盐酱醋之侧,有了书架。
油盐酱醋之侧的书香
3月27日,在河南宝丰县的一家农村超市,一个特殊货架上醒目的红色标示吸引了《工人日报》记者的目光——“惠民图书”。
正如许多农村超市和商铺一样,这家超市内堆满了日常生活用品。而这个位于油盐酱醋货架之侧,各种零食包围之中的书架,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一组四层的书架上,摆满了儿童读物和各种农林业使用手册。从《少儿知识百科》《安徒生童话》到《现代汉语词典》,约有几十种读物。
据店主介绍,这里所有的图书都可以免费看,如果要买的话,全部半价。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书架下还放了几个小板凳。
在宝丰县农村,规模稍微大一点的超市内,这样的书架并不少见。早在2014年,为了让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读到或低价买到书,宝丰县启动了“惠民图书进超市”工程。据该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工程连续4年写入宝丰县《政府工作报告》,在全县9镇3乡和观音堂林站310个行政村(居委会)建立200家惠民售书示范点。截至目前, 121个惠民书点投入运营。
作为该工程的承办方,宝丰县香书林图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娄延召告诉《工人日报》记者,所有的惠民图书点,从书架到专用标示授牌,及图书推荐目录等,他们都进行了统一的设计。每个“惠民图书点”配备图书一般不少于1000册,种类不少于50种,全部半价销售,部分种植养殖图书免费借阅。
县城里的24小时公益图书馆
而将这121个散布在全县乡村超市中的惠民书架联系在一起的,是一家位于宝丰县龙兴路的24小时公益图书馆。据该图书馆负责人介绍,发送到各个村子的图书与设备都是在这里配送的。从县城到行政村,形成一个农村地区图书供给的体系。
27日下午,当记者来到这家图书馆,二楼阅读区,已有不少人。据介绍,该图书馆目前藏书8万余册,读者证可来免费借书或阅读。创办近三年来,接待读者10万人次,注册读者8616人。
近年来,在一线城市开设24小时书店的越来越多,而在县城一级办24小时图书馆,凤毛麟角。
娄延召同样也是这里的负责人之一,他说,县城的24小时书店不比大城市,深夜时分其实没有太多人。“不过节假日,特别是长假,一些准备考研、考公务员的年轻人会来这里学习。”“人少没关系,只要有人愿意来看书我们就不打烊,24小时,至少我们是在提供一种氛围。”
从县城的24小时公益图书馆,到乡村超市内的图书点,让农村地区居民身边有书可读,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3月26日,在书香中国万里行·宝丰站的启动仪式上,首批全县表彰的28个优秀读书人物中,潘运明身在其中。他从小辍学,凭借顽强的毅力自学成才,现已是出版了十几部小说的作家。谈到自己的阅读生涯,他颇为感慨。“那时候想读书,可是农村没书可读啊!”同样是农村出身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在看了宝丰县做法后,同样感触很深:“当年没书读,我曾借别人的书抄书读,甚至偷过书。”
乡村阅读推广任重道远
面对采访,在总结自己参与的推动农村全民阅读工作,娄延召说得最多的是“坚持”。
他坦承,自2015年4月首批38个惠民图书进超市试点至今,运营一年多,投入了80多万元,大一些的惠民图书点已经开始有盈余,但多数是亏本的。“目前这个项目的运营,还是依靠公司的盈余来支撑。现在图书利润空间小,不赚钱,特别是在纸质阅读率低的农村地区做图书。”
“我坚信,在农村推广阅读和培养村民的阅读习惯和买书习惯可能需要一个过程,可能会很缓慢,但一定会越来越好。”娄延召说。
除了有“惠民图书点”“24小时公益图书馆”,位于县城新世纪广场西南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也于3月26日揭牌。
全县目前拥有图书经营户32家、14个乡镇级综合文化站图书室、农家书屋304家,加上惠民售书示范点和全县各中小学校、企业的图书室,居民买书、读书和过去相比已经便利了许多。其中,宝丰县赵庄镇大黄图书市场成了全国最大的农村图书市场。
“推进乡村的阅读其实存在困难很大,考虑到人流量,目前,图书点只能先设在各村镇较大的超市中。”娄延召说。121个惠民图书点共有各类图书10万余册,年均接待免费借阅和阅读群众220多万人次。宝丰县共有13个乡镇,总人口50余万人,这样的借阅频次,他并不满意,“但毕竟是一个好的开始”。其余近80家进驻农村超市的惠民图书点,他说,预计2017年下半年将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