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优势明显却难得市场青睐
装配式建筑初级阶段“烦恼”致企业“望而却步”

绿色建筑
东方IC 供图
推进建筑业改革发展,提高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建筑业被写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被外界视为建筑业改革发出的最强音。在此之前,国务院办公厅则颁布《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随后,全国各省市扶持和激励政策接踵而至,更是出台一系列管理措施确保目标达成。
近日,四川省住建厅建筑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投资项目应大力采用装配式建筑,每年建设用地供地面积中,必须采用一定比例的装配式建筑,并逐年提高比例。此外,采用装配式建筑的建设用地,土地出让款可约定分期缴纳。
业内人士分析称,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未来三到五年,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将迎来“黄金时代”,但记者在实地走访调查中发现,装配式建筑模式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存不少障碍。
建筑市场持“观望”状态
数百米之间距离,一边是车间内轰鸣的生产线作业,一边是平地已建成四层的商业体,期间不断有楼房建筑“配件”从车间运往施工地……这是记者日前在位于成都天府新区的中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看到的一幕,这便是被业内形容为“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的建筑产业新气象——装配式建筑。
据悉,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已探索实践多年。2013年,国务院一号文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大力推动建筑产业化。2015年,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建筑产业化从“概念风”转为“接地气”的实践,随后住建部批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上海、深圳等多地政府相继出台政策加速推广装配式住宅与建筑工业化产品。2016年至2017年间,国务院亦连续发文,明确要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相较于传统建筑模式,装配式建筑优势在业内已成共识。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隆基泰和实业集团董事长魏少军通过调研发现,传统建筑业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30%,钢材消耗量占社会钢材消耗总量的50%,每年产生建筑垃圾15~24亿吨。而通过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不仅能够显著改善施工作业环境,还能有效减少现场的资源浪费,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其中能够缩短工期40%以上,减少建筑垃圾70%以上。
“装配式生产后,原来3000人的工作,现在只需要200人就能完成。”对于装配式建筑的产业优越性,中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仲吉与魏少军持一致观点,但他同时表示,由于多方面局限,建筑市场仍对此持“观望”状态,未能实现普遍推广。
来自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的行业报告印证了陈仲吉的说法。据《2017~2021年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装配式建筑面积约4400万平方米,总产值约1287亿元。然而,就整体而言,我国装配式建筑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全国新建筑中比例不足5%。
高成本下“望而却步”
记者了解到,装配式建筑在多地早有试水。以四川为例,2015年,成都投建首个装配式建筑幼儿园,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除梁和柱石现场用混凝土浇筑外,楼板、墙和楼梯板均在厂里提前完成,预制率达到43%。但这种“先行先试”并未让以装配式建筑为核心内容的建筑产业化在当地实现大面积推广。
成本过高普遍被认为是推广难的关键症结所在。位于四川乐山市的西南新型房屋低碳产业园,现属于中新房华构住宅工业有限公司,是四川最大也是最早从事建筑产业化的企业之一。该企业副总裁汪明分析,和传统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造价通常高出10%至15%,正好挤掉了开发商的利润空间,尽管规模化生产可降低成本,但只有当单个项目规模达到3万平方米以上时,才有望实现与传统方式成本持平。
“投资商对成本敏感,即便在新工艺面前,当政府的政策性奖励和补贴不足以抵消成本增加时,开发企业便会对此望而却步。”中建三局成都公司天府新区兴隆安置房项目经理欧华锋称,当前装配式构建配套加工厂和生产线不成熟,强调标准化、统一化则导致批量生产产能、个性化空间不足,此外受模具和运输限制,装配式构建尺寸不能过大、距离施工现场也不宜过远,这些问题均影响了装配式建筑的广泛应用。陈仲吉也坦言,目前中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每一装配式生产点只能辐射周边150公里内的工程项目。
眼下,为了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全国各省市均加大力度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应用。汪明表示,装配式建筑产业最终要依靠市场化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产业初始阶段,政府支撑不可或缺。
政府扶上马,企业当自强
在刚刚落幕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建筑贸易博览会上,一场以“装配式不可挡——建筑装饰行业全面升级的必由之路”为主题的峰会吸引国内外超过2500家企业聚焦讨论。远大住工副总裁沈丹预测,随着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建筑行业转型升级也在加快,未来三至五年,建筑产业化将迎来黄金时代。
但在全国人大代表魏少军看来,虽然国家和各地方出台了多项促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但缺乏针对性的政策制度,实施方案的研究与制定仍然有很大的空白需要填补,故全面推行装配式建筑产业仍存在诸多难点。“创新能力欠缺、技术成熟度不够,这些都是当前推广装配式建筑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欧华峰认为,政府扶上马,企业也应顺应产业发展大势不断增强自身各方面能力。
针对上述待解之题,业内人士呼吁应尽快制定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规划,完善装配式产品各环节的行业标准,把装配式建筑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范畴,至少在推广前几年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和专项资金支持。同时鼓励企业对装配式相关技术进行自主研发或关键技术攻关,优先推荐拥有成套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以综合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为发展对象,带动地区装配式建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