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02月12日 星期日

平时,他们是运煤司机和矿企职工;年节里,他们组织起来打铁花

铁花里的技艺传承

本报记者 王伟伟 摄影报道
《工人日报》(2017年02月12日 01版)

①伴随着观众喊出的倒计时声,皇城相府景区呈现火树银花的景象。

②打铁花前,工人要扛数袋煤块用于熬制铁水。

③郭氏铁花的第六代传承人郭波波展示特制的坩埚。

④郭波波和团队成员们在景区员工食堂吃饭。

2月9日晚上8时30分,山西皇城相府景区,伴随着数千名观众喊出的倒计时声,景区城墙顶上铁花飞溅,火树银花。一时间,整座城墙被迸溅出的铁花包围,宛如瀑布从天而降,站在城墙下的观众纷纷拿起手机拍下精彩瞬间。

这是山西泽州县郭氏铁花队今年春节期间打的第13场铁花。在泽州县,打铁花的习俗已有千年之久。2012年,“泽州打铁花习俗”入选山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郭氏铁花第六代传人郭波波介绍,打铁花最早是从晋豫地区流行起来。最早的铁花表演源于古代工匠们的祭祀活动,后来,人们取“打花大发”之意,逢年过节打铁花,预示生活都能红红火火,兴旺发达。而泽州打铁花习俗的流传与晋豫一代发达的采矿冶铁业密不可分。

在郭氏铁花团队里,不少人都是煤运卡车司机和村矿企业的职工。从2013年开始,每年从腊月二十一开始到正月十六,正当煤矿放假的时候,郭氏家族的师徒们就把大家组织起来在晋豫一代打铁花。

“打铁花的技艺是从小和父亲学的。”郭波波说,父亲郭小堂是铁匠,自幼就喜欢打铁花。在过去的30多年里,他的父亲每年春节都会用打铁时剩下的废铁烧一炉铁水,为乡亲们表演打铁花。后来,随着时代变迁,爱打铁花的人也渐渐少了起来,但父亲每年仍会如约打一次铁花。

2013年,晋城范围内的三家景区同时看上了郭小堂的铁花表演,希望他能够在正月里到景区打铁花,借此招揽游客。当时晋城的旅游业正处于发展阶段,急需通过一些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吸引游客。

为此,郭小堂兄弟5人带着30多人,开始在晋城的司徒小镇上演了郭氏铁花的首秀。本来只想玩一玩,没想到,这一打竟让他们成了“网红”。

看到打铁花这一民俗活动又被重视起来,原本只想“小打小闹”的郭小堂索性扩充人马,把当卡车司机的儿子也拉了进来。

郭波波介绍说,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民俗的重视和文化市场的兴起,打铁花在郭氏家族又兴盛起来,学习打铁花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平时,大家都有自己的职业,就是过年期间组织在一起,出去打一打。”

传统打铁花主要是架一口熔炉烧出大量铁水,然后用钢丝绳蘸上铁水,抡起木板用力打。但迸开的铁屑大,不利于观众近距离观赏,甚至不能充分保证表演者的安全。

为此,郭小堂开始结合自己多年打铁花的经验做了改进,将原来的大熔炉用水桶大小的炭炉取代,并用废旧生铁为原料,打出的铁花也更为精细、美观。这些都与郭氏家族世代沿袭的技艺传承密不可分,到如今郭波波更是将一些新型耐火材料运用其中,更安全环保。

打铁花看着精彩震撼,但在短短的十几分钟的表演背后却有着一套繁琐而精细的准备工作。这其中熬制铁水用的坩埚最为讲究。打铁花开始前一个月,郭波波和团队成员们就要去村子里的岳圣山挖大量的黑坩泥,在家晾晒10余天,俗称“醒面”。随后再将黑坩泥碾碎,直至手感如面粉一样细腻方可使用。

打铁花是一项技术活,也是体力活。到了演出场地,成员们要分拣出大小不超过4厘米的炭块,并用耐火材料捏出数个拇指大小的小勺用炉火烤干用于舀铁水。在打铁花时4人为一组,有人负责烧坩埚、放铁块,有人给火锅鼓风,其余两人,一人负责抛铁水,一人负责打板。“每组中打板的体力必须最好,在15分钟的表演里,打铁花的表演者需要不停地抡打近300下,并且每次都得靠爆发力才能打出火星四射的铁花。”郭波波说。

今年春节前后,他们已经在天津、郑州、太原等地表演了数十场。元宵节一过,收起打板,封存炭炉后,郭波波也将和其他人一样回到货运卡车的驾驶舱内开始日复一日的煤炭运输工作。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热爱这项活动而加入这个团队,郭波波和父亲郭小堂也在考虑,怎样让这项民间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