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震后母亲的后半生

7月28日,在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纪念墙前,一位老人手捧鲜花祭奠在震中去世的亲人。本报记者 杨登峰 摄

参与微博互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请扫二维码
如果唐山是一座“凤凰涅槃”之城,那么,这些为了亲人继续顽强拼搏,带着伤痛隐忍前行的幸存者,则是凤凰身上的一根根羽毛,有了他们,凤凰才能振翅高飞,这座城才得以涅槃重生……
7月31日,一家人围在徐月仙老人和丈夫朱贵明合葬的墓前,焚香、烧纸、祭拜、诉说……
“哥、嫂子,在那边挺好的吧?多保重!”
“妈,我每天都特别想您!没伺候够!”
“奶奶,我结婚了,不是小孩儿了,一切都挺好的。”
两年前的8月4日,徐月仙离开了人世,与40年前唐山大地震中遇难的丈夫葬在一起。一家人选择两人祭日中间的周末聚在一起,回忆老人艰难的一生。
今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在那场灾难中,超过24万人不幸罹难,其中7218户家庭全部震亡,将近1.6万户家庭解体。“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撒手人寰的遇难者不用再为重创后的心灵疗伤,不用再面对生存的艰辛,活着的人却不能。
小叔子:嫂子从未抱怨过
徐月仙老人的小叔子朱贵民每当看到开盘式三轮摩托车,便会在脑海中浮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载着年幼的弟弟,在刷满口号、标语的居民楼、厂房前奔驰、欢笑,这是大他十多岁的哥哥留给他的童年回忆……
朱贵明生前在矿区的保卫科工作,由于工作需要,他每天以一辆开盘式三轮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这在当时是威风凛凛的事。
震前不久,朱贵民在哥哥的帮助下得到了一份矿上的稳定工作。“我现在拥有的一切,都离不开哥哥打下的基础”,他对全家人回忆,没有哥哥的帮助,自己很难想象在震后该怎么立足。
上世纪80年代,城市的一切开始恢复正常。朱贵民为照顾守寡的嫂子,帮助她申请了一套宽敞楼房的三居室,没想到徐月仙却一口回绝:“楼房我不住,就住平房!”朱贵民明白,是大地震给她留下了心理阴影,那种天崩地裂的震颤,是老人一辈子都不想再次经历的。直到去世,徐月仙都一直坚持住在没有暖气、没有厕所的平房里。
在徐月仙的小姑子朱桂霞眼中,嫂子是个刚毅、坚强的人。在震后的一段时间内,徐月仙的婆婆由于痛失爱子,悲痛至极,与此同时,婆婆也担心她“走道”(方言“改嫁”的意思),将自己的孙子、孙女带走。所以,她对徐月仙起了防备心,处处刁难、试探,沉默寡言的徐月仙忍受着这一切,不吭一声。
一天,朱桂霞亲耳听到了婆婆冷不丁质问儿媳妇;“有没有想过往前走一步?”徐月仙斩钉截铁:“三个孩子这么小,不可能!”
她的小姑子终生都难以忘记那一刻,“一句话很容易说出口,但一个女人独自抚养三个孩子,这是怎样的生活呀!”多年来,为了养家糊口,徐月仙在矿上的洗煤厂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回家还要收拾家务,她从未抱怨过、动摇过,也没有和人诉过一句苦。
儿女:妈妈也曾偷偷哭泣
徐月仙的儿子朱金生,地震当晚和父母睡在一起。当深夜地动山摇之际,从事保卫工作的朱贵明的第一反应是:有炸弹!于是迅速从床上跳起,将头探出窗外,随即被一块坠落的巨石砸中头部,摔出窗外,遇难。
“妈妈!”10岁的朱金生惊慌哭闹着,徐月仙已顾不得丈夫,迅速侧身将儿子护在身下。几乎同时,房梁塌了,徐月仙的左侧胯骨粉碎性骨折,左手也被砸坏,而身下的儿子,毫发无损。
这是朱金生不愿轻易触碰的一段回忆,他很难原谅自己:“我当时太小了,应当是我将妈妈压在身下,而不是相反。”三年前,徐月仙被查出罹患骨癌,起初临床表现就是:腰部左侧的旧伤疼痛难忍。
朱金生说:“地震不光夺走了爸爸的生命,也在38年后夺走了妈妈的生命。”
徐月仙的女儿朱金英听到这句话,潸然泪下。她回忆起母亲最后的日子,癌细胞扩散到全身,徐月仙的躯体瘦成一副骨架,病魔非要将她的最后一丝精力榨干。“妈妈一生操劳,没想到最后还要经历这样的痛苦!”
在孩子未成家前的十多年间,徐月仙一直生活在重压之下。她要承担家庭日常生活开支、三个孩子成长所需的各种花费。“妈妈的性格就是这样,再苦、再累,没有和别人借过钱,没有向亲戚家请求过援助,没有让孩子受过委屈!”朱金英说,妈妈是一个无比坚强的女人,对家人、朋友、邻里,永远都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形象。
但有一天,朱金英起夜上厕所时,撞见了母亲一个人站在平房院落的角落里哽咽,“那本该是一场号啕痛哭,但她几乎用尽全身力气捂住自己的嘴和鼻子,不让孩子们听见。”朱金英跑过去,一把抱住妈妈,两人相拥而泣……
“从那天起,我长大了”,朱金英说。
孙子:奶奶的乐观让我变得豁达
小时候,徐月仙的孙子朱恒并不能理解奶奶所经历的一切,总觉得奶奶和别人家的老太太并无不同。
在孙子心中,奶奶是一个人缘很棒的人。“奶奶家门口专门种了一棵梧桐树,周围的几户人家都爱坐在树下休息。”朱恒印象中,奶奶家门口总是聚满了人,有人口渴了,就会到奶奶院中的大水缸中舀水喝。
朱恒回忆,自己上初二时暑假的一天,正在奶奶家午睡,院中进来一名收破烂的人,询问:“能不能给口水喝?”这引起了朱恒的反感,对这名衣衫褴褛、满身汗臭的人横眉竖眼:“要么赶紧喝,要么你就出去!”奶奶站在旁边,大声喝止:“朱恒,回屋去!”然后,转身在大缸中给这名收破烂的人舀了一碗水喝。
“这是奶奶唯一一次对我发火,事后她没对我说一句话。”后来,奶奶专门带朱恒回到农村老家住上了一周,和村民朝夕相处,“现在我明白了,奶奶看到了我的问题,然后在用实际行动帮助我,教我怎样与人为善。”朱恒说。
在朱恒心里,奶奶还是一个乐观的人。在他高考失利后,奶奶告诉他“高考失败,不代表人生失败”。后来,进入一所普通院校学习的朱恒没有自暴自弃,并且通过自己努力,在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大型国企工作,很多当年高考发挥比他好的同学都很羡慕。
“无论情况多不好,奶奶都能看到积极的一面。”朱恒说,他现在已经理解奶奶曾经所经历的苦难,正是奶奶的乐观让她渡过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难关。“她教会我,要豁达,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两年前,当朱恒和全家人目睹着奶奶的遗骨终于和爷爷安葬在一起时,内心竟如释重负。
入土、安息、团圆……再也没有震后熬过的苦难,再也不用抚慰心中的阵痛,夫妻也不再是天人永隔。朱恒说:“对我家而言,这场地震,到那时才算真正结束……”
(应部分采访人物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记者手记
有了他们,这座城才得以重生
23秒,40年,唐山大地震。
对逝者而言,23秒是致命的;对生者而言,40年是漫长的。
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有的在40年中离开了我们,有的依然乐观、坚强的生活着。但是,伤痛却一直放在那里,一旦撕开伤口上的结痂,不少人依然有切肤之痛。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接触到了不少亲身经历那场灾难的幸存者,他们深情回忆着逝者的音容笑貌和动人往事,但是他们多数人拒绝将内心的伤痛公之于众。一位在地震中失去三位亲人的幸存者反问记者:“看到电视上的人说自己经历,心里不觉得别扭?”有些伤痛,有些人永远不想重提。
他们不愿意将悲伤传递给更多人,只想在铭记中前行。
逝者消逝在一瞬间;生者的精神和情感的伤痛,则需要用整个后半生去医治。如果唐山是一座“凤凰涅槃”之城,那么,这些为了父母、伴侣、子女继续顽强拼搏,带着伤痛隐忍前行的幸存者,则是凤凰身上的一根根羽毛,有了他们,凤凰才能振翅高飞,这座城才得以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