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微信公众号一项调查显示
近四成受访者通过网络“寻医问药”






本报讯 (记者贺少成)工人日报微信公众号一项调查显示,近四成受访者有通过互联网“寻医问药”的经历,他们在看病就医前会上网搜索医疗信息,并在网上咨询医疗问题。
你认为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死于滑膜肉瘤的陕西青年魏则西,生前留下的这个问题持续发酵。滑膜肉瘤是一种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极低。但带着极强求生欲望的魏则西和父母,在百度上搜索到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可以通过生物免疫疗法医治该病,花了20多万元后,最终人去财空。
一时间,莆田系承包公立医院科室、百度竞价排名,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
“魏则西事件”或许是一个极端个例,但还有多少不明内情的人,同样成了“网络医疗”的“冤大头”?
工人日报微信公众号调查显示,看病就医前,经常在网上搜索医疗信息的达38%,选择“偶尔”的同样占42%,而选择“没有”的仅占19%。在1000多人的投票中,有近四成网友会通过网络“寻医问药”。
网友的选择显然给网络搜索引擎提供了“契机”。《2015全域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百度搜索引擎依然是绝大多数网站流量入口。而商业嗅觉超灵敏的莆田系“医疗”从业人士,显然又适时抓住了这一“契机”,以在百度投放广告的方式来吸引患者。
但普通网友并不具备识别“陷阱”的能力。调查显示,如果身体出现不适,50%的网友会“先上网搜索,了解相关症状”;其次是“直接上医院”;再次是“咨询身边的医生朋友”。而这50%的网友或许并不了解,他们在搜索病情症状时,直接跳转在他们面前的,也许正是那些竞价排名高的医院。
在媒体越来越电子化的时代,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调查显示,“互联网搜索”是网友获取健康或医疗信息的首要途径;其次是医务工作者、家人、朋友和同事;传统的电视和报刊居末。
但值得注意的是,多数人还是对“互联网陷阱”保持着足够警惕。仅有不到两成的网友称自己在互联网上有过寻医被误导或被骗的经历。
“魏则西事件”之后,怎样看待在互联网上“寻医问药”?绝大多数网友将票投给了“互联网缺乏有效监管”;其次是“谨慎使用”;最后有不少人认为“网络搜索使用竞价排名不合理,容易混淆广告信息和有用信息”。
事实上,“魏则西事件”发生之后,网信办已会同国家工商总局、卫计委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百度,对相关事项进行调查并依法处理;卫计委则要求,禁止医疗机构出租或变相出租科室。
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多部门出击,或许能找出一个答案。 (制图 兰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