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少点如果,多点落实
本报记者 兰德华
《工人日报》(2016年05月08日 02版)
当近距离观察、接触、采访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后,我发现,无论是挣扎于生死之间的肿瘤患者,还是身体遭遇病变的普通病人,他们中有不少人在寻医问诊的路上跌跌撞撞,既要承受身体的剧痛,又要花费高昂的治疗费用,同时可能还要面对医疗陷阱而毫不知情。
一路采访,一路追问。
作为公众日益依赖的检索工具,如果互联网搜索企业对于医疗类广告既严格审核内容资质,又能做到风险警示,不给那些医疗机构的“伪装者”大开方便之门,那么病患家庭是不是能少一点被误导?
作为患者信得过的医院,如果严格管理,规范合作给予患者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那么病患家庭是不是能少一点遗憾?
作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资源不足的有生力量,如果进入医疗领域的社会资本能够规范运营,那么病患家庭是不是能少一点代价?
事实上,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早已明确要求,公立医院科室不能对外承包经营。5月5日, 针对“魏则西事件”,国家卫计委进一步披露,已召集省、市、县三级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及二级以上医院院长,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科室管理和医疗技术管理工作,特别明确禁止出租或变相出租科室,以及发布虚假医疗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接下来,卫生部门也将强化对违规医疗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
死生大事。期待在各方的严格监管之下,寻医问诊路上能少一点荆棘、少一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