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老年大学5000个名额不足两天即满员,想入学者报不上名,已入学者不愿“毕业”——
【聚焦】“老有所学”缘何“一位难求”

山东老年大学报名处 , 一位老人正在查看新学期录取名单 。
视觉中国 供图
河北省老年大学新学期开学当天,距离开课尚有一个小时,却已有很多学员赶到教室。琴声悠悠、笔墨生香,早到的老人们已按捺不住开学的兴奋心情,开始了自我练习。“假期可把我憋坏了,早就想着上学了。”杨成老人对记者说。
“对外招生,所有专业110个班级,近5000个招录名额不足两天就满员。”河北省老年大学办公室主任赵文华说。
退休厅级也报不上名
老年大学的一位学员,春节前刚刚从河北省直一单位的厅级岗位上退下来。不想整天在家赋闲的他和爱人商量,到老年大学报个班,“退有所学,老有所乐”。但让两人没想到的是,“老年大学太火了”——两天时间,两人每天都早早去排队,却依然没能报上名。“老年人比年轻人还好学。”两人调侃说。
河北省老年大学开设书法、花鸟画、摄影、舞蹈、声乐、二胡、周易、中医按摩等26个专业。“热门专业一个上午就报满,近5000个招录名额不足两天就满员。”在河北老年大学工作了20多年的赵文华对记者说,“每次招生简章张贴不足两天,所有专业招录名额就会报满,课程表年前就已经制定好了,很多老人摩拳擦掌期待开课的这一天。”
杨成老人是省老年大学二胡提高班的班长。去年他还通过二胡专业四级考试,学有所成让他的心情格外舒畅。开学第一天,杨成所在二胡班学员人数,已由初级班的30多个增加到了40多人,班级实在无法再扩容了,却依然有很多老人挤着往里进。
75岁的杨成至今头发乌黑。作为班里年龄最大的学员,他打趣说自己的心理年龄只有60岁,“学音乐是我养生的秘诀。” 从接触二胡后,杨成越学越喜欢,即便在春节假期,他每天都会坚持练习。杨成说,音乐不仅陶冶了情操,更让他在退休后找到了精神追求和社会归属感。如今在杨成的带动下,孙女也开始学习古筝了。老人说,“要给孩子做好表率。”
在省老年大学三楼教室里,71岁的电脑班学员张大爷说,他已在这里学习两年了,不仅学会了上网打字、修改照片,还结交了一帮兴趣相投的“老哥们”,晚年生活也不再无聊了。他说,等毕业以后还打算继续学其他的专业。
老年生活也有精神需求
据国家老龄委预测,到202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左右,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3.28%。除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外,有学者呼吁要让老人能“老有所学”。 但对于老年大学来说,一边是想入学的老人无法报上名,另一边是身处大学里的老人,宁可再学新专业也不愿“毕业”。
“很多老人为报上心仪的专业,凌晨就赶来排队了,求学精神让人很感动。但无奈学校软硬件所限,无法让更多老人圆梦。”回忆起报名场面,赵文华颇为感慨。
近年来,随着大批高学历的老年人走向退休,他们的生活理念不再拘泥于为子女看看孩子、驯鸟遛狗、养花种草,他们更愿意追求高层次的文化娱乐享受,也更渴望参与社会交流和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河北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刘亚丽多年关注老年产业的发展,“老年人的社会需求已经由之前的温饱型转向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赵文华说,如今这样火爆的报名场景放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作为社会公益事业,河北省老年大学1987年成立。1991年时招生仅维持在1000人左右,当时退休的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很多人并不重视晚年学习。直至1997年,生源有了明显起色,退休的老人们不仅学会享受人生,更舍得晚年为学习投资。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面对老年人口年均3.28%的增长速度,各级政府对老年产业的投入的确是逐年加大,兴建老年大学,实施硬性指标来完善基层和社区文化娱乐场所的设施,但投入速度和老年人文化需求的增长速度相比,仍有差距。
解决“供需矛盾”需激励机制
河北省老年大学目前仍维持在1998年迁入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后的硬件规模上,近5000名学员挤在仅有的三楼、四楼和十三楼西大厅共计2000平方米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紧凑课程安排和狭小的教室环境都让老年公益事业面临捉襟见肘局面。
目前,政府部门已经将河北省老年大学改造翻建列入了实施计划,预计工期需要近两年时间。但是,学校面临的棘手问题是,为保障必备教学计划持续进行,需要找到合适的临时教学办公地点,巨额搬迁安置费也是待解之题。
“要满足社会需求就必须扩大招生规模,前提是必须有足够硬件和师资力量。”河北省老年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大学曾一度领跑着全省老年教育。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河北省内各地市政府都加大了对老年事业投入,纷纷筹资兴办老年大学。以邢台为例,1995年邢台市投资1139万元兴建老年大学,建筑面积达到了9056平方米,并且在全省独树一帜地率先实现了免费公益教学举措,一跃跨入全国先进的老年大学行列。
但基于各地财政状况,全省老年大学总体师资力量配备和硬件环境上仍与社会需求相差悬殊。目前,在河北省老年大学上学的学员们,根据专业不同,每年仍需缴纳200元至400元不等的学费。象征性收取费用,也正是迫于财政拨款经费所限,学校尚无法实现免费公益教学。
刘丹丹是河北省老年大学的二胡老师,音乐专业研究生。她每周要为老年大学上两次课,由于授课认真负责,深得老年学员的喜欢。但教学之外,她需要培训艺考生来维持生活。“老年大学的课时费确实不高。”刘丹丹说,每节课两个小时只有100元,这与社会上每小时动辄几百元的课时费相距甚远,她希望学校能给老师们再涨点工资,也好缓解自己的生活压力。
老年人的教育产业“供需矛盾”如何解决?在刘亚丽看来,只有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更多人投身老年教育产业,才能从根本上满足老年群体精神层面的需求。
业内人士认为,以老年大学为例,应通过鼓励措施,引入社会团体和热心公益人士参与其中。但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强化监管,“确保这些社会力量在老年教育中,秉持着公益和微利的底线”。
“为了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给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建议未来有关部门根据老年人实际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实行分级化教育和政府兜底基本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以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受教育选择。”刘亚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