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4月04日 星期一

清明大似年,这是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既是说明故乡清明祭祀的重要,也说明了故乡清明前后的美景不容错过。

清明时节的“魂”

邓荣河
《工人日报》(2016年04月04日 06版)

编者按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从小就喜欢在一棵大树旁边玩儿。这是一棵大苹果树,还有很多甜美的果子。后来小男孩长大了,有一段时间不来了。大树很想他。过了很久,他再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少年了。大树问孩子:“你怎么不跟我玩儿了?”这孩子有点不耐烦,他说:“我已经长大了,不想跟你玩儿,我要念书,还得要交学费呢。”大树说:“这样吧,你可以把我所有的果子都摘去卖了,你就有学上了。”小男孩把果子都摘了,欢欢喜喜走了。

就这样,小男孩每隔几年就来一次,每次来的时候都有自己的麻烦,他说要盖房子,大树把树枝给了他;他说要去远航,大树把树干砍下来让他坐了一条船;他说累了,只剩下一个老树根的大树成为他唯一落脚的地方。即使这样,老树根依然很高兴,因为他爱这个孩子。

在这个世上,或许只有亲人能给我们这么无私、永恒的爱。这份爱,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今天,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我们思念已故的亲人;每一天,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珍惜身边的亲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的“魂”,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魂”?

清明时节的“魂”,是一种情绪,一种湿漉漉的情绪。一朵飘自远古的云,携着淅淅的雨,以及那些永远也干燥不起来的情绪,开始漫山遍野,开始铺天盖地。于是,注定很多欢乐无处可逃,总在飘零着杏花的村口,悄悄地脱掉张扬着的靓丽。

清明时节的“魂”,是一段丝线。一头,连着牵肠挂肚的回忆;一头,连着越剪越乱的思念。丝,是那种藕断丝连的丝;线,是那种坚韧无比的线。逝去的先人们,总在三月末四月初开始忙碌,用丝和线织地纺天。情也缠缠,意也绵绵。缠绵的情意,分明是横亘在过去与现在的琴弦,令太多性情中人,流着泪儿品弹……

清明时节的“魂”,是一种情感,一种必须偿还的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白,先人赊欠给我们的所有情感,其实是些利滚利的高利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法偿还。事实上,不管你心甘,还是情愿,每年的清明时节,总有些债要还。当然,在还债的日子里,别再去唐朝散步,千万别背诵杜牧,当心那场一千多年前的杏花雨,淋湿了纸钱。

清明时节的“魂”,其实也是一种“寻”,一种虔诚无比的搜寻。伴随着阳气的一天天擢升,数不清的思念已经化蛹成蝶。为搜索一种美丽,庞大的蝶阵搜遍荒坡野岭。这种美丽每年四月都会大规模流行,名字就叫——心疼……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