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2月04日 星期四

徐艳:“乡村号”上暖人心

本报记者 刘静 本报通讯员 于海 穆英
《工人日报》(2016年02月04日 01版)

1月28日,陕南汉中天气阴冷,最低气温只有零下2摄氏度,深山里的溪流都冻成了冰挂。编挂着2节车厢的8361次通勤列车穿行在峰峦叠嶂的秦巴山区之间,与汉江相伴蜿蜒而行。

“还有9天就就要过春节了,我们‘幸福乡村号’全体值乘人员祝乡亲们猴年福气多、喜洋洋……”列车长徐艳和列车员王迎香为旅客们提前拜年。

1993年,年仅18岁的徐艳来到汉中车站,成为一名客运员。如今,她已从花季的年龄到了不惑之年。23个春夏秋冬,徐艳始终扎根在大山坳里,从一名普通的客运员成长为列车长。阴晴冷暖、风霜雨雪,她和山里的老乡们相伴走过……

“冻车”上有暖心人

汉中自古以农桑为第一大产业,如今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境内工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阳安铁路线穿行辐射的地方,为国务院确定的秦巴连片扶贫区域,沿线百姓外出,都喜欢坐火车。

8361次从汉中西行,终于阳平关车站,停靠14个车站,服务辐射沿线517个行政村的76万村民,全程117公里,票价7.5元。

这趟列车本为铁路职工通勤车,初衷是服务于沿线站区职工上下班。因周边村镇不通公路,为方便沿线老百姓赶集买卖、走亲访友、求学务工,西安铁路局决定对村民开放,在沿线办理旅客运输业务。

为了解决老乡们喝水的问题,汉中车务段在欧家坡等站设了供水点,往返均由车站给车厢送开水。空热水瓶交下去,满满的热水瓶提上来。

田世贵的铁路“亲戚”

返程的8362次列车即将到达小寨车站,一位老人提着沉沉一麻袋腊肉、红薯、花生,不时张望着车来的方向。老人叫田世贵,今年64岁,家住在距离小寨车站10公里外的山坡上。

老人和“幸福乡村号”有10年的交情。田世贵的儿子居住在史寨,为了帮儿子减轻负担,老人常年往返在小寨和史寨间帮孩子种庄稼。

老人倔强自尊,轻易不说自己的困难,徐艳不动声色地接济他,老人也会朴实地感恩回报。久而久之,双方成了铁路“亲戚”。

“小微商”和“微公益”

看到老乡们种地不容易,而现在城里的人又热衷吃土产品,徐艳和乘务员们就义务借助微信、短信,帮他们推销香菇、蜂蜜、木耳等土特产。

“有人说我们赶时髦也‘微商’了,非要算的话,只能算‘小微商’。”徐艳说,“自己麻烦一点,就是多掏点话费、多费点流量,但是能让老乡多挣些钱补贴家用,值当。”

徐艳和乘务员们还联合沿线铁路职工开展了“爱心捐物”活动,定期给生活困难的乡亲们资助衣物、文具、日用品等。她们谦虚地说,跟许多“大手笔”公益行为相比,这些都是举手之劳,只能算“微公益”。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