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天山南北绽新颜】新疆,有一种精神叫“兵团”

本报记者 李元程
《工人日报》(2015年10月12日 01版)

车一开进石河子,看着宽阔的街道,路旁成行的蹿天杨,还有一律6层的楼房……78岁的刘淑芬眼泪涌了上来。

60年前,“八千湘女入天山”,她是其中一员。那时候的她,梳着两条又粗又黑的长辫子,心怀憧憬报名加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老家湘潭来到远在天边的新疆石河子。第一个晚上,一起来的上百个姐妹们连地窝子都没有住上,女孩们挤在一起在戈壁滩呼啸的风里坐等天明。

“又冷又怕,一个人哭了带起一群人哭。后来,不知谁带头唱起了歌——‘毛主席的好战士最听党的话’……渐渐的,哭声没了,只有青春的歌声在戈壁回荡。”刘淑芬的记忆里,这一幕永生难忘。

今年国庆长假,从兵团退休回到湖南老家居住的刘淑芬和老伴,执意要带着18岁的孙女和16岁的外孙重访新疆,她对《工人日报》记者说:“一方面是人老了,特别想回到年轻时奋斗过的地方再看看,另一方面是想让孩子们看看,我们像他们这样大的时候是怎样奋斗和生活的,让他们受受教育。”

石河子市军垦博物馆里,一幅幅黑白照片记录着兵团人在艰苦环境中劳动奋斗的青春,质朴的笑容、坚毅的面庞、打满补丁的棉袄、磨秃了头儿的铁钎……这些最简陋朴素的影像,却像一部可歌可泣气势恢宏的史诗,讲述着60年前,10万大军脱下军装就地转业,在大漠边缘、在边境沿线,铸剑为犁屯垦戍边,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将一腔热血抛洒在荒原,将寸草不生的亘古荒漠变成千亩良田,在戈壁滩上建起城镇、团场、企业,建立了新疆现代工农业。兵团成为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新疆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力量。

从军垦博物馆参观出来,刘淑芬老人的孙女和外孙走到博物馆门前的王震将军铜像前,用手机拍了一张合影。

多年前,这座铜像前来过一群特殊的老兵,他们是被誉为“沙海老兵”、“屯垦第一犁”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的老兵们。

1949年12月5日,为了解放和田,四十七团毅然决定横穿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滴水成冰,沙暴突起,将士衣单,人饥马困,1580公里漫漫征程,战士们高唱红军歌曲,衣衫褴褛赤脚跋涉,很多人在沙海中倒下了……17天行军,四十七团终于从死亡之海中走了出来。和田解放了。

从此,这支部队作为军垦战士留在了和田,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45年后,一位兵团领导来到四十七团,问这些老兵:“你们回过老家吗?”“没有。”“你们坐过火车吗?”“没有。”“你们到过乌鲁木齐吗?”“没有。” 一连听到3个“没有”,这位领导落泪了。他立刻安排有关部门将老战士接到乌鲁木齐、石河子观光。

还能成行的只有17位老兵。兵团把他们安排在最好的宾馆。房间里的许多东西,老兵见都没见过。冲水的马桶、淋浴的喷头,怎么使用?床上铺的床单,那样平整,没有一道褶子,他们不敢坐、不敢掀。几位老兵就穿着衣服,在房间的地上睡了一夜。

第二天,他们来到石河子广场王震将军铜像前,熟练地排列成一个方阵,向他们的老首长报告:“报告司令员!四十七团老战士胜利完成毛主席交给的屯垦戍边任务。现在我们离休了,但已经将屯垦戍边的任务交给了儿女,我们将牢记您的命令,代代扎根新疆。”

2015年8月,记者来到和田,探访居住在敬老院的扎根边疆60年的“沙海老兵”。盛成福老人告诉记者,这一辈子都献给了边关,当年的老战友如今健在的还有7人。

离敬老院不远,有一个被老兵叫做“三八线”的地方,这里有四十七团团场最大一片的杏花园。每年清明节,杏花盛开,老兵们都会带着家人到这里采花祭扫。

当年,穿越沙漠来到和田的战士,因为没能参加抗美援朝,就在距离战场万里之遥边疆的土地上留下了这个象征胜利的名字。

从掩埋第一位病逝在这里的老兵开始,这个以“三八线”命名的地方已有300多名老兵埋骨黄沙。“军装脱了,可军魂未丢;老兵走了,但军魂还在。”88岁的老兵杨世福对记者说。在他身后,挂着他亲手写下的8个大字:“勋章是历史的光辉!”

阿拉克别克河是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之间的界河,它的潮起潮落,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

1988年春,特大洪水从雪山滚滚而下,冲垮了界河处的桑德克龙口,冲出河床,向我方境内直奔而来。按照国际惯例,如果界河改道,所在地的55.5平方公里争议区将自然划归邻国所有。

抗洪守土的战役持续了16个昼夜。所在地的兵团第十师一八五团全团职工,在边防部队和兄弟团场民兵的协助下,终于将肆虐的洪水逼回了河道。

为了国土安全,兵团决定在界河边建立桑德克哨所,19岁的兵团子弟马军武成为哨所的第一位民兵。

27年过去了,从青春年少到中年沧桑,从一个人坚守到一对夫妻坚守,在这个前沿哨所,马军武在寂寞中孤守。

夏季蚊蠓铺天盖地,有人测算后发现,每立方米空间竟达到1700多只。这种蠓毒性极大,即使用纱布把头包住,蠓也能沿着空隙钻进衣服里、头发里、耳朵里,甚至到眼睛鼻孔里。刚结婚那年,马军武和妻子到师部办事,顺便到商店买些日用品,妻子抚摸着一件裙子久久没有松手。“喜欢就买下吧。”马军武说。“买下来也穿不成,白浪费钱。”妻子的话让马军武心里一阵刺痛,边疆一线的军垦女职工,穿裙子都成了一种梦想、一个奢望。

后来,马军武还是坚持将这条裙子买了回来,妻子把它放进箱子珍藏起来,碰上难得外出办事的机会,就会穿上它。“我心里明白,这不仅仅是因为爱美,更是为了一份真情。”马军武对记者说。

每天在界碑前、在寻渠的路上默默地行走,马军武常常会想起父辈创业的艰难。“当年,祖国需要、边疆需要,让父辈们选择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上牧牛羊、把家建在路尽头。今天,这同样是我坚守哨所的理由。”

2014年4月,马军武在兵团五家渠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激动中他只说了一句话:“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

2015年8月,兵团第一师十三团女职工尤良英和她的维吾尔族“弟弟”的故事通过媒体报道,感动了读者。

10年前,尤良英将路上偶遇的和田皮山县农民麦麦提招回家当了拾棉工,一年后,尤良英突然接到麦麦提打来的电话,说妻子大出血住院急需1万元手术费,他借遍了所有认识的人没借到,只能向她求助。

1万元,是尤良英全家当年收入的三分之一,对这个相隔400多公里的并不熟悉的人,借还是不借?犹豫再三,她还是背着家人偷偷将1万元汇给了麦麦提。

从此,这个兵团女职工和这个维吾尔族农民结下了姐弟情。

尤良英教会了麦麦提种植棉花、大枣,帮助他致富;麦麦提也将更多的乡民带出了封闭的农村,不仅帮助尤良英拾棉花,而且让更多的乡亲也学会了种植技术,走上了致富路。

2013年,麦麦提和朋友合开的农家乐开业,尤良英受邀前往。

在维吾尔文菜单上,3个汉字特别显眼:感恩菜。这是尤良英曾经因为治病而经常吃的凉拌蒲公英。

蒲公英在内地常见,但在皮山地区却并不生长。麦麦提是专门从阿拉尔带回种子,种在自己的小菜园里。

品尝着这道特殊的“感恩菜”,尤良英掉泪了,她感叹,“你怎么对人,人家就怎样回报你,人心啊,都是肉长的。”

今年国庆,正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的日子,尤良英作为新疆的代表,受邀来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在人民大会堂,她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总书记离我们那么近,我激动得好多天睡不着觉。”这位个子矮小的四川女人说,“20多年前,我从四川老家来到新疆,是兵团给了我生存发展的机会,更是老一代兵团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定了我的信念。我的人生是从来到兵团那天才真正开始的。”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